石鼓书院位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水、湘江、耒水汇合处的石鼓山。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衡邑东南乡(今衡南县)人李宽在衡阳石鼓山上合江亭旁建房读书,取名为“寻真观”,此为石鼓书院之雏型。宋代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宋太宗赵匡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宽族人李士真据其故事重修书院、广招弟子,石鼓书院至此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衡州知府刘沆上奏石鼓书院事,宋仁宗阅后赐额“石鼓书院”。由于两度被皇帝赐额,石鼓书院步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四大书院。许多名流至此讲学;如苏轼、周敦颐等。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张栻来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合江亭中立碑,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石鼓书院改为衡州路的官学。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年)提刑俞琰命山长李访重建书院。 元代书院继续办学,但其田产于至元十九年(1292年)为灵岩寺僧强占,经62年争讼始得归还。元末书院又毁于兵火。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知府史中重修书院,天顺、弘治年间均有修葺。正德四年(1509年),叶钊为山长,讲圣贤身心之学、道德之首,理学大师湛若水至书院讲论“体认”之学,大儒王守仁的传人邹守益亦来大倡“良知”之说。正德二十八年(1533年),知府蔡汝楠重整书院,订立规约,规模极一时之盛。崇祯十五年(1642年),提学高世泰再次修葺书院。明朝末年,书院再次毁于兵火。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年),知府张奇勋扩建书院。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知府崔鸣再次扩建。咸丰三年(1853年)9月至咸丰四年(1854年)正月,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再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 民国时期,石鼓书院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因石鼓山地形狭小,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迁移,书院便成为游览、祈祀的名胜之地。1939年4月6日,日军空袭衡阳,石鼓书院被炸成废墟,仅剩50多块石刻碑。1944年衡阳保卫战前夕,国军将石鼓山作为主力阵地之一,为使碑刻免遭战火,将其全部沉入湘江,1960年被市民发现。1962年,衡阳市政府在市船山图书馆侧建护碑亭,专门保护、陈列这批石碑,后全部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之手。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石鼓书院。限于当时的历史和经济条件,无法恢复当初的建筑和陈列,当时只能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2006年4月,衡阳市正式决定重修石鼓书院,2007年9月,竣工后的石鼓书院开始接待游人参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