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学智 儒家遵奉的三条伦理原则,封建名教的核心。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认为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之间的主与从、尊与卑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韩非从政治角度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作为“天下之常道”(《忠孝》)。汉儒董仲舒依照“阳尊阴卑”理论,明确提出“三纲”思想,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基义》)又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把“三纲”说成是“天意”的体现。东汉《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始明确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三纲”。宋代二程、朱熹以“天理”为“三纲”的本体论基础。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文集》卷7《读大纪》)“三纲”被说成是“天理”具于人心的至善的本性即“天地之性”,赋予了先验道德的属性。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道德,在宋明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起了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禁锢人们思想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