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儒学 >

圣贤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中国伦理大辞典 佚名 参加讨论

    儒家的理想人格。《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当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认为,圣是高于仁的最高道德人格。朱子说:“圣者,神明不测之号”。“圣者指大而化之”(《论语章句集注》)。荀子认为,圣人是知道万物规律,能制定礼义的人:“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性恶》)。贤与圣不同。只是在德才方面突出的人,是君子中间道德高尚、知识渊博者,如伯夷叔齐。圣者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现实中很少见到,这点连孔子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孟子对圣的规定标准较孔子为低。孔子昔时所称的贤人,孟子则曰之为圣,他说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他非常推崇孔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积先圣之大成。后儒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都称为圣人,又称孟子为“亚圣”,其所表彰的贤人也甚多,把能躬行封建道德,继承和发扬孔孟之道者都称为贤人。封建统治阶级把圣贤立为理想人格,要人们学做圣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