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篇。相传为孔子所定。又称《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段玉裁《礼十七篇标题汉无仪字说》,精到确凿地论证了,在汉代《仪礼》直称为《礼》,因其首篇为《士冠礼》,所以又称《士礼》。《汉书·艺文志》:“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汉初立《五经》经学博士的《礼》博士,就指《仪礼》而言。《仪礼》为礼经,因而汉代最受重视。《礼记·礼器》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郑玄注:“经礼为《周礼》,其官三百有六十。曲犹事也,曲礼为事礼,谓今《礼》也。《礼》多亡,本数未闻,其中事仪三千。”自郑玄注其说,晋荀崧始请置《仪礼》博士,唐代石刻《九经》,正式标以《仪礼》之名。《仪礼)有今文、古文之分。《汉书·艺文志):“《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篇。”据刘敞校,七十当为十七之误。所谓《礼》十七篇为今文经,五十六篇相传出鲁淹中,为古文经。古文经较今文经多三十九篇,早亡,故又称《逸礼》。汉代关于《礼》十七篇的排列有三种排列次序,一为戴德本,一为戴圣本,一为刘向《别录》本。刘向本前十篇为吉礼类,后七篇为凶礼类,较有条理,故为后来的《十三经注疏》所采用。刘向本十七篇的次序是;《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十七篇中除第三、七、十六、十七这四篇外,余十三篇都有记。如《士冠礼》从“冠义,始冠,缁布之冠也”以下,即为冠礼之记;《士昏礼》自“凡行事”以后,即为昏礼之记。《仪礼》与《礼记》多相发明,如《仪礼》有《士冠礼》,则《礼记》有《冠义》,《仪礼》有《士昏礼》,《礼记)则有《昏义》,故朱熹以为《仪礼》须与《礼记》参通,修为一书来看。《仪礼》所记主要是古代礼仪,包括八大类: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称为八纲。注本有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义疏》、清胡培翚《仪礼正义》等。郑玄注、贾公彦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