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煜 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思想的基石,中国是一个以儒学为文化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儒学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积淀着中国文化。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经商被贬为末业,统治者也一直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人把儒家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活动当中,给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带上了浓厚的文化意蕴。“儒商”一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强大而又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中国各行各业,各个角落无不受其熏陶;另一方面也说明商人并非都是奸伪狡诈、奢靡挥霍,商人也可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商业道德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是相通的。把儒家思想融入经营活动的商人,以诚信为主,重义轻利的浓郁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儒商精神诠释 所谓儒商,是指受到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文化道德素养和优秀的经营才能,其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体现出儒家文化特色的东方商人。 关于儒商精神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儒商是东方伦理道德与西方管理意识的嫁接与发展。有人提出儒商精神是将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完美结合起来,追求智慧与道德的结合。也有人认为儒商就是爱国商人。尽管众说纷纭,儒商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是大家公认的。 重义轻利的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领域的核心思想。儒家主张义是取得利的保证,谋求获取的利使义得以实行,主张用义对人们的求利之心得以限制。“贵义贱利”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教条之一。孔子言:“罕言利”,“义以生利”。儒家思想反映在中国商人经营思想上即“买卖不成仁义在”,“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奸商与良商的重要区别在于义利关系的处理。良商,取利守义,以义来规范求利活动;奸商则唯利是图,不讲义。明清的徽商主张“以义获利”,“生财有大道,以义生利,不以利生利”的经商原则,使他们获利不小。 诚信不欺是儒家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之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诚信,顾名思义,即忠诚和信义。诚则为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是儒家伦理五常之一,是指与他人交往中应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做人和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之一。孔子强调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荀子云:“耻不信,不耻不见信。”在商帮林立的明清时代,晋商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因此他们对商业信誉这种安身立命的东西十分重视。在中国现代商业上素有成就的山西、陕西商人,经商的智谋、权术运用赶不上浙江商人,精打细算方面不及江西、湖南、湖北商人,但是诚信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卓然有成的经商原则。 锐意进取使明清时期活跃于中国商业舞台的徽商不辞艰辛、不怕失败,赢得“徽骆驼精神”的美誉。这种精神对于塑造华商勤俭敬业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形成本民族的企业文化也具有重要影响。华人企业家在世界各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跨国家、跨文化的华人文化圈。 忠心爱国的儒家思想重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轻视个人利益,他们认为个人的命运系于国家和社会的盛衰安危,他们的利益完全融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中。民族兴亡,个人与家庭才有幸福可言;有国才有家,爱国即爱家,必须“发扬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精神来处理人与国家的关系。他们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倡导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商人在经营时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每当国难当头,民族危机深重时,都有不少中国商人挺身而出,有的输资疏财,有的操戈上阵。 以和为贵是因为儒家主张“和”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和谐得以保持,世界就充满生机,就兴旺进步;否则社会就失调,影响其发展。儒家把宇宙万物的和谐原理引入人际关系领域,认为“和”是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集中体现。儒商们信奉以和为贵,认为和气生财,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对经商有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需的精神支柱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初步建立,面临着市场竞争的考验,市场秩序、法律体系仍不健全,个人、企业的商业行为还不规范,急需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市场行为,特别对于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柱来帮助企业和谐地融入到市场中,这就是企业特有的文化。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富强靠管理,管理关键在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科学,是不断创新的知识体系。从泰勒的“精神革命论”,到麦格雷戈的X-Y“理论”、亚伯拉罕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后来的“激励理论”、“群体理论”都对企业应有怎样的文化作了有益的理论探索。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作用。而东亚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作用。 一般来说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是企业长期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以及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包括一个企业独特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以及行为等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有重要的作用,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企业文化是企业立身于社会所必需的精神支柱,它不仅能解释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向企业家提出做什么是企业最重要的问题。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改善它的信息渠道、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帮助企业创造新的气氛,以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环境,形成高度灵活的应变能力。 儒商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 寻找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精神支柱 传统儒商精神把儒家伦理精神气质注入商业经营领域,对于完善商业运行机制,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和规范,产生积极作用。 尽管企业文化因企业而异,但有一些根本的因素,如企业的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核心,对所有的企业都是适用的,而且是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儒商精神中的经百年沉淀下来的精髓,对现代企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它所倡导的最基本的哲学伦理与现代企业文化相交融,对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凝聚企业力量,树立企业形象有积极作用。而且实践证明,儒商精神对于推动企业发展作用显著,人们从亚洲四小龙的腾飞和遍及世界的华商的成功看到了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当代已经形成一股波及全球的儒商热。 树立有信誉的良好企业形象 诚信对一个企业或商业组织来说,就是一种企业信誉或商业信誉。信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一个人没有信誉不能在世上立身处世。同样一个企业没有信誉,也不能发展。“人无信不利,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好的信誉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前提。 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信誉竞争说到底其实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竞争,它要争夺和占据的,不是商品市场,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场。而人心和道德市场往往又决定商品市场的兴衰。只有占领了人心和道德市场,才能树立企业形象,才能维持已有的客户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不断巩固、扩展,企业才能抵住各种市场冲击,站稳脚跟。正所谓“信誉无价”,企业家要始终抓住“信誉”这一个根本。 树立艰苦奋斗的企业精神 任何企业在创业初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家带领企业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善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拼。在创业初期,华人背井离乡,漂洋过海,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天下,他们的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们坚信勤奋坚韧,自强不息才是最好的致富之路。有坚强的耐心与自动自发的精神,成功的坦途一定会出现在自己面前。他们历尽磨难,以其特有的儒家伦理文化、经商智慧和经营理念,为华商在世界争得一席之地。 世界船王包玉刚、华人企业家糖业大王郭鹤年,都是从零起点的一代企业家典范。他们的成就不仅为自己的企业打下根基,开辟了世界市场,更为华商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向世界证明儒家文化的魅力,树立了独特的华商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是有民族性的。企业有国家,企业家有国家,企业文化也具有国家性。爱国主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想像,一个不爱国的企业职工怎能爱自己的企业,企业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跨国公司日益兴盛,但不管企业设在哪个国家,它永远打上的是本国的烙印。国家的兴衰影响着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爱国精神还会激励企业职工为企业多做贡献,强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力。 华侨著名领袖之一陈嘉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把“诚”字摆在首要位置,它所强调的“诚”,其核心内容是忠诚国家,真诚服务社会。他反复强调,企业应以振兴国家经济为己任。企业价值观是导向仪,也是动力源,这种爱国爱社会的价值观启迪,培养了全体职工对企业的忠诚、热爱,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而且这种企业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公众的赞许和支持,其社会效应使其公司声誉海内外皆知,产品销路大增,企业生命力旺盛。 促进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 和谐思想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现代企业管理中,“和”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和谐,另一个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 企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难免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企业凝聚力无疑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就可能缓和甚至化解企业内部紧张的局面,给企业带来光明。企业是外部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单元,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企业为求得生存发展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 事实上,儒商精神与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们伦理、道德、心理的一种表现,而这种心理因素从古至今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商精神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