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弘扬儒学精神,促进经济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2-09 未知 佚名 参加讨论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走向开放,科学技术迅速进步。世界各国的经济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由于经济与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之时,世界各种文化也呈现出某种交融趋势。因此,21世纪也是经济、文化竞争为主的世纪,从根本上说乃是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的世纪。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讨论儒商精神与21世纪经济的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成就有目共睹,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但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精神与国家的工商科技如何同步发展是需要我们讨论的问题。
    什么叫“儒商”?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说,儒商与一般商人最大的区别是儒商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这其中就体现了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试法,乃至亡身以获利,故曰:“以身发财”。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儒商就是“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抱负和忧患意识,“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君”应改为“国”)”。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以国家民族以至全人类的整体利益为重。
    儒与商是否可以兼于一身?照我看来,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解决。儒商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当代也不乏其人,最早和最著名的儒商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经商于曹、鲁之间,家系千金,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他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子贡的资助,孔子的周游列国的旅费食宿费从何而来?是子贡为孔子实现其理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否则孔子也难行其道。孔子遭陈蔡之厄,也是子贡到楚国说服了楚昭王兴师以迎孔子,然后得免。后人将子贡列为孔子弟子中的十二哲之一,从祀于曲阜孔庙,所以太史公说:“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货殖列传》)。可见儒与商不仅可以,而且必须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从超越个人功利来讲,我以为历史上著名的大商人范蠡(陶朱公)应膺于儒商之列。他们的经营使越国十年生聚富国强兵,得雪会稽之耻。陶朱公19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者,可谓“君子富,好行其德”。
    经商要取之有道,也要讲智、仁、勇。我国历史上另一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就说过:“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他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可谓深得市场经济的要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孔子、孟子并不反对发财致富,而是主张“先富后教”,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如果连基本生活之衣食都不能保证,社会秩序就要大乱,就谈不上什么礼、义、荣、辱。《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只要能富,当今执教鞭的老师也可以干,怎么能说孔子反对致富?所以把儒家说成只要义不要利,而商人只要利不要义,互不相容,完全是一种误解。所谓:“重义轻利”,我认为指的是不能“见利忘义”,义就是社会的整体利益,不能取不义之财,不能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这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同一意思。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非常重视《大学》。《大学》是他哲学思想在儒家经典中的主要理论依据。他对《大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大学问》,他指出:“商贾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贤”,“其归要在有益于生人之道”,商人能不能成圣人,关键要看他的行为是不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能不能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重。其所得应该考虑到如何回报社会,其经营思想应以“仁、义、诚、信”为重,而不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王阳明认为只要“致良知”(就是指天理良心),无论是士、农、工、商均可做到“异业而同道”人人都可成为圣人。王阳明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工商业指明了方向。
    现在,中国大陆经济继续增长,进出口贸易增加,经济形势好转。中国将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已选择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家庭。中国的选择对经济全球化有实质性的推进。因为没有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不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因此,中国加入WTO,完全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国家,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并在此基础上,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在这方面,提倡和弘扬儒商精神,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于行“仁”于天下,是大有所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