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翻译要注意文化阐释 作者:梁燕 2013年04月 来源:人民政协报 京剧的翻译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艰巨工作,它要求我们的翻译要对京剧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直译。比如京剧《三岔口》的剧名曾被直接译成英文的“路口”,这实在是影响这出戏的文化信息传递。 《三岔口》演的是宋代三关上将焦赞因打死奸臣之婿被发配到沙门岛,元帅杨延昭派手下大将任堂惠暗中保护。焦赞夜宿三岔口店中,任堂惠一路跟踪而来,亦宿于此店。店主刘利华见任堂惠形迹可疑,担心他要加害焦赞,便深夜潜入室内欲杀任堂惠。黑暗中二人激烈搏斗,难分难解。焦赞闻声赶来,刘妻举灯查看,大家各自道出实情,方知纯属一场“英雄爱英雄”的误会。请看,这岂是“路口”一词所能表达的涵义? 此戏最大的看点是,灯火通明的舞台上,演绎着一对武艺高强的好汉在黑暗中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厮杀,他们在不知对方底细的情形下,为着各自心中正义的使命舍生忘死。由于这是一次秘密行动,双方都要在深夜里不动声色地进行。演员要表现出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团的戏剧情境,要表现出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的紧张气氛,要表现出两位英雄机智果敢的敏捷身手,还要表现出二人交手时相互试探的狡黠、戏谑和正面交锋的杀机毕现。每当观众在观看此剧时,时而凝神敛气,时而发出会心的笑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即使语言不通,透过演员精彩的肢体语言也能领会剧情,也会为演员高超的武打技巧所深深叹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三岔口》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出访外国的一个经典保留剧目。这样一出好戏,我们要在翻译过程中认真对待,不可草率。 京剧中类似《三岔口》这样的剧名有很多,如《定军山》、《汾河湾》、《洪洋洞》、《野猪林》、《翠屏山》、《法门寺》、《赤桑镇》、《樊江关》、《清风亭》、《雁荡山》、《扈家庄》、《穆柯寨》、《雁门关》、《艳阳楼》、《金水桥》……它们只不过是故事情节中一个个重要地点的名称而已!对于一出戏的剧名,我们的翻译不能想当然,或者望文生义,而应当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看过之后才能译得准确。 1930年, 细察之,觉得 《春香闹学》出自昆曲《牡丹亭》的一出《闺塾》,演的是宋朝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带使女春香在私塾中上课的故事,私塾先生陈最良迂阔陈腐,杜丽娘不胜其烦,碍于礼教不敢冒犯。伴读的小丫环春香天真烂漫,深谙小姐心思,屡屡戏耍嬉闹,扰乱课堂,甚至夺走教鞭,搞得先生十分尴尬,以致恼羞成怒,几乎拂袖而去。最后杜丽娘连连赔礼,训诫春香,命她下跪认错,先生方才息怒。剧名中的“闹”字,有褒义、贬义之分,从此剧的剧情和作者的态度上看,对春香的“搅闹”学堂是持一种支持、纵容的态度,但是在字面上又采用了一种“正话反说”的方式来体现。所以在翻译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和传达剧中的文化涵义。 由此可见,要让外国人观赏京剧,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必须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文化阐释。特别是还有一些京剧的剧名,如《六月雪》、《花蝴蝶》、《龙凤呈祥》、《孝感天》、《天河配》、《孔雀东南飞》等,在字面上运用了暗喻、隐喻、象征、夸张和融入典故等手法,如何在翻译上准确完整地表达,的确考验着我们在传统文化上的学养和功力,对此我们深感京剧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依然任重而道远! (来源:人民政协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