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比丘林——俄罗斯汉学的一座高峰

http://www.newdu.com 2017-12-10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张西平     2012-12-05     中华读书报
    前两年在给我的同事柳若梅教授的《沟通中俄文化的桥梁——俄罗斯汉学史上的院士汉学家》一书作序时,我认真读了她的书,受益匪浅。这次李秋梅老师希望我为她的译著《比丘林传》写篇序言,我也欣然答应了。在阅读她们著作的过程中,我自己增长了不少关于俄罗斯汉学史的知识,这本书尤其如此。
    顾炎武说过:“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秋梅译的这本书属于“有所发明”的书,通读完全书后,我感到至少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它的“有所发明”。第一,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比丘林的传记著作。汉学史的研究由通史和断代史进入专书和专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趋势,这是学术深入的表现。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比丘林就要比那些通史性著作中的比丘林深入得多、活泼得多。在这里,我们看到比丘林虽然是个汉学大家,但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书生。他是一个性格开朗、善交朋友的人;他是一个在生活上多难、多彩的人物。他在中国期间主持东正教使团,因为经费紧张,他变卖了教产以维持生计。本来这是合情合理之事,但为此,他回国后历经磨难。作为一名神职人员,他酒肉穿肠过,爱吃荤,爱喝葡萄酒,广交天下名士。他绝不是那种天天在教堂打磨自己一生的神甫。这样的人生,读起来提神、有趣。第二,比丘林汉学成就极大。中国古代一些成大事业者,不少都是历经苦难而后成功的。孔子厄于陈蔡,而成一代宗师;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成为横扫千军的战将;司马迁受腐刑之罪而写下千古名篇《史记》;孙膑受髌足之痛而演绎《孙膑兵法》。苦难是人生的最珍贵的财富,挫折是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比丘林也是这样的人。他回国后被宣判有十条罪状,发配流放,历经百难。在流放地的潇潇秋风中,在西伯利亚漫漫的冬夜里,他仍笔耕不止,一生竟写作翻译了几十部著作。笔墨化为彩虹,苦难酿成美酒,正是这一成就,使他成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读这样的传记,让人不仅仅获得知识的扩展,而且还有人生的超拔与提升。
    另外,比丘林所代表的俄罗斯汉学在对中国的认识上似乎比西欧的汉学家们更为客观,当然,这样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的考察。在这部传记中,比丘林多次表示了对法国、德国汉学的不满,书中写道:“比丘林对万济国、公神甫、马歇曼、马礼逊、马若瑟等前人在该领域的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后提出,‘他们的研究成果所展示的只是汉语中肤浅的东西’。他提醒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读者,‘这些学者试图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他们未知的东西,或者用猜测来填补认识上的空白,当然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比丘林一直很关注西欧旅行家在书中对于中国人从历史民族学视角的描述。对这些著作,“比丘林一方面认为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建议谨慎参考他们的著作,还特别强调指出,那些西欧旅行家在描述中国人的道德、风俗、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习惯时的偏颇不是偶然的,他们蓄意而为之是为了讨好基督教会、迎合其利益的需要。针对西欧‘权威’学者肆意美化欧洲文明在东方民族生活中的作用。”比丘林基于此写道:“那些痴迷于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在描写中国人的多神教信仰时笔调阴暗,这极大地刺激着聪明的欧洲。那些描写中国的一流作家,谁也不甘示弱,极尽自己善辩之能事,添枝加叶,似乎如此便使得基督教民族的优越性更加鲜明地凸显在普通民族之中。”比丘林认为自己是“从欧洲各国与中国交往开始,在过去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我第一个揭穿了在欧洲根深蒂固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不实信息和无稽之谈的真相……”这些话对于那些将西欧的汉学家们捧上了天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是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门窗,会使人开始有了比较,评价也会开始平和一些。
    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比丘林在俄罗斯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在西方汉学史上,思想家和汉学家之间、文学家和汉学家之间也都有交往,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来华耶稣会士们的交往,这样的交往对莱布尼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汉学家影响思想家、文学家的例子也是有的,但不多见。比丘林算是一个。他和彼得堡知识分子的交往,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特别是他和普希金的交往更是文坛佳话。“比丘林创作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是与伟大诗人普希金的相识与相知。一位是学者,一位是诗人,他们都是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文化的杰出代表,……阿列克谢耶夫认为,比丘林与普希金之间的私人交往是在1828年左右,也就是诗人从流放地米哈伊洛夫斯基村回到彼得堡以后。”比丘林曾把自己出版的《西藏志》、《三字经》赠给普希金。普希金正是在与比丘林的交往中知道了中国、了解了中国,从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我们启程吧,我已整装待发;
    任凭你们去哪里,朋友们,
    只要你们能够想得出来的地方,
    我都欣然跟随你们,
    到任何地方,只为逃避高傲:
    到遥远中国的长城脚下,
    到沸腾的巴黎去,到那里去,终于,
    在那里,夜里的划桨人不再歌唱塔索。
    古城昔日的威严在废墟下沉睡,
    在那里柏树林散发着芳香,
    到任何地方我都做好了准备。
    我们启程吧……但是,朋友们,
    请你们告诉我,在远行中我的热情是否会枯寂?
    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个世界,比丘林的生命是一个汉学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向命运作斗争的奋斗的世界。在这部传记中我们看到是他对知识不懈的追求和对人生不断的超越。
    顾炎武在谈到为别人写序跋时也说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序。”这是指那种应酬敷衍之序。但我感到“人之惠,在勤于为序”,这些年来我为朋友们写了些序——有时写序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有时写序仿如登山,一路风景,满眼美色;有时写序,犹如步履薄冰,小心阅读,不敢乱言。现代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专业化,这叫术业有专攻。但实际上知识专业化的同时,人的知识也开始异化。现代分工下的专家的确很专,但专家很多时候知识和视野是很狭窄的。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其他概不知道。知识的局限,使一些读书人自恋,自我欣赏,每日照镜,总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美人。不知天下美女如云,不知世界丰富多彩,不知学海无边,自己所知道的那点东西真是沧海一粟。求学而不知困,任教而不知不足,这是学问堕落的开始,是一个教师学业停滞的象征。这时反倒觉得分工不尚明确、知识不太专业的前工业时代的那些人更可爱些。王阳明是哲学家,但也会带兵打仗;苏轼的词做得好,不要忘记他也是政治家,对天下大事多有议论。要是在今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现代化的知识体系也是个陷阱,不得不看到这一点。为此,不妨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看外边的风景,或许会好些。
    凡我为之写序者,皆是我师,凡我所读之书,皆是我师。由此,写序何乐而不为?“人之惠,在勤于写序”就是这个道理。天涯无处不芳草,人间无处不是师。这正是我给秋梅写这篇序言时的心情。
    原载: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12月05日 19 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