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文化评析:从《论语·泰伯》中寻找君子气象

http://www.newdu.com 2017-12-10 国学网 黄朴民 参加讨论

    近年来,君子人格、君子气象成为热议话题,安徽合肥、浙江杭州等地召开过颇有影响的君子文化研讨会。日前,湘皖苏三地君子文化研究形成合作共识,希望共同发挥君子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
    君子是中华文化独有的道德人格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但源头既远,波澜也阔,对于君子和君子人格的理解,难免有时候模糊不清。要回到源头去了解君子气象的内涵,不妨从《论语·泰伯》中寻找答案。
    《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其主旨不像《论语》其他诸篇那么显著和明确。在这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主要是曾参)或通过对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或借助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大丈夫精神的讴歌,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内心深处的基本是非原则与鲜明价值取向。
    所谓“大丈夫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光明正大、仁慈淳厚、博大宽广的君子人格。“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人格之所以难能可贵,就是因为君子是道德的表率,即所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首先,君子为“仁”,能厚德载物,包容谦让。孔子表扬泰伯,认为泰伯人格高尚、无与伦比,堪称道德楷模,“可谓至德也已矣”。而泰伯之所以能达到“至德”的境界,就是能宽容、谦让,“三以天下让”。现实中,更多的人是为了蝇头微利而争夺不止,为了身外之物而尔虞我诈。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培养博大包容的襟度,必须提倡君子人格的养成。
    君子能“谦让”,缘于君子能“虚心”,从不自满、大度随和,如曾子所言,“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可见,虚怀若谷,方可以有为无;内敛低调,方可以实为虚。
    其次,君子睿智,能圆融豁达,进退合宜。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处世,知道判断,懂得选择,能够做到收放自如,进退合度。在孔子看来,把握“度”的要义是应该以“礼”为节。换言之,“礼”是睿智的具体表现形式,以“礼”为度,就可以防止走极端、走偏颇,所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等本来都是优秀的品行,但是如果没有“礼”来节度,那就“过犹不及”。
    最后,君子取“义”,能刚毅正直,勇于担当。君子睿智,但不投机取巧;君子识度,但不苟且附和。君子可以外圆,但一定内方;君子可以权变,但一定守经。用曾子的话来说,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才是民族振兴的力量之所在。
    能谦让、有睿智、敢担当的君子人格的造就,离不开自身的无私和襟怀的坦荡。正如《孙子兵法》所言:“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真正致力于“内圣”的境界,这是孔子及其儒门的凛然正气,也是《论语·泰伯》篇的永恒启迪。
        (作者:黄朴民 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