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觉 在对古代贵族陵墓的考古中,通常都能发现大量的随葬品,常见的随葬品包括珠宝、钱币、衣服、书简、食物、生活用具等,显然,这些随葬品都表达了墓主希望灵魂不灭,在另一个世界依然能够享有生前各种美好物质的心愿。 大量的随葬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家素来有重视丧葬的传统,因此,在战国时代,墨家对儒家有一个批评的说法是“厚葬久丧”。那么,孔子如何看待随葬品?在丧葬中该不该有随葬品,对随葬品又有哪些要求和规定呢? 在《礼记·檀弓》中,孔子曾经多次谈到他对随葬品的理解和态度。首先,对于该不该为逝者设置随葬品,孔子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前往为逝者送葬,如果彻底把逝者当做是无知无觉之物,这就是没有仁爱之心了,不可如此行事。”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有必要为逝者设置随葬物品,虽然逝者已逝,但生者心中怀着对逝者的感情,不忍就此将逝者看作一具如鸟兽尸体般的死物,因此,随葬品的设置,是为了表达生者的不忍之情。 随葬品的设置(资料图 图源网络) 随葬品虽然必要,但不是什么样的物品都能用来随葬的,随葬品在样式和功用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孔子说道:“如果把死者当做是有知有觉者,则是缺乏理性且不明智的,因而也不能如此行事。”孔子看到,逝者毕竟生命已去,无论生者多么怀念和不舍,在理智上都应该明白,逝者的魂灵并没有真的留存世间,随葬品也并不会真的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使用,如果真的以为这些随葬品可以被带入地下以供逝者使用,那就是愚昧不明了。 既然这些东西不能被真正使用,那么,随葬品就一定要与生人所使用的物品有所区分,不让人误以为生者昏昧。因此,作为随葬品的物件,都必须做一些特殊的调整,在形式上,它们可以和正常的器物相似,但重要的是不能合于实用。孔子说:“作为随葬品的竹器要不合于实用,瓦器不能盛食物,木器不加雕琢,琴瑟虽然上了弦但不能绷紧,竽笙虽然具备,但要吹不出曲调,有钟磬而不设悬挂钟磬的架子。 将逝者当作神明来对待(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些器物就叫做‘明器’,意思是将逝者当作神明来对待。”将逝者当作神明来对待,并不是让人把逝者看成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神灵,孔子的态度是,将“神明”看作是有无之间的事物,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所以他既会说“祭神如神在”,也会说“敬鬼神而远之”。而随葬品之所以被称为“明器”,就是因为生者要通过这种器物表达对逝者和死后世界的理解——那是一种“有无之间”的存在。 孔子的弟子曾子也就随葬品之事发表过一番见解。有一年,宋国的国君宋襄公的夫人去世了,宋襄公命人制作了上百翁的醋和肉酱作为随葬品,曾子听闻此事后,批评道:“既然叫做‘明器’,居然又用食物盛满!”翁作为一种陶土烧制的罐状容器,原本是可以用来盛装饮食的,但如果作为随葬品,翁就要解除它的实用功能,不应该在里面装入真正的食物了,宋襄公此举可谓严重失礼。 安抚生者的情感,表达对逝者的尊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因此,虽然儒家不反对使用随葬品,但目的只是安抚生者的情感,表达对逝者的尊重。而后世帝王贵族为了求得死后精神不灭而大肆增加随葬品,则是严重违背了儒家的丧葬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