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年,好莱坞推出了新翻拍的“洋版”《西游记》,执导的还是赫赫有名的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的上映在中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界恶评如潮。其实,自从好莱坞打算翻拍《西游记》的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巨大争议,许多人要求起用成龙、李连杰等中国及动作明星出演孙悟空,六小龄童也站出来主动要求与斯皮尔伯格合作,帮助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本质。如果说在开拍之前,对好莱坞版《西游记》的争论只是集中在孙悟空身上的话,这部片子上映后的批评声浪则转移到了影片的思想内容上。首先,整部片子从唐三藏师徒四人到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从上界各仙家到各路妖魔鬼怪,无一不是金发碧眼的洋演员,好不容易在演员名单中欣慰地看到美籍华人白灵的名字,却无法让中国观众高兴起来。因为白灵饰演的观音角色,不仅一反小说中崇高圣洁的形象,甚至动了凡心,极尽诱惑之能事,与“不近女色”的唐僧有了私情。其次,这部电影完全抛弃了小说原有的故事框架,采用了好莱坞典型的“独身英雄救世”、“时光逆转”叙事模式,将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靠一己之力拯救世界末日的英雄,至于取经大业、虔心向佛均被导演远远地抛诸脑后了。这些荒诞不经的“新编”故事情节,无疑是中国观众所万万不能容忍的。 好莱坞曾经成功地翻拍了《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为什么在《西游记》这部影片上却会遭受如此惨痛的“滑铁卢”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导演对《西游记》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改过甚,完全颠覆了几百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津津乐道的故事和形象,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也会让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经典产生错误的解读。更根本的原因是,导演出于市场和票房的考虑,运用惯有的容易讨好的好莱坞框架加以改编本无可厚非,但他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他没有考虑到《西游记》中的宗教因素,其改编缺乏对佛道宗教文化起码的尊重,这大大冲击了佛道教文化圈人民的承受底线,因此必然遭受这些范围内人民的地址和批判。 谈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涉及海外汉学研究的现状了。《西游记》不是一部简单的中国传统经典小说,其最大的特点在佛道合一的浓厚宗教色彩,其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紧紧围绕着“取经”这一宗教主题展开的,作品中佛道教的神仙体系中的各种形象,更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佛道文化圈人民的信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道文化中的神仙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无欲无求、潜心修行、智慧高深、慈悲为怀、法力无边。唐三藏师徒四人则是由虔诚的信徒上升到“普度众生”的佛教的典型代表。孙悟空虽法力强大,终究敌不过如来佛组的五指山,他虽生性顽劣,不服众仙,却对佛祖和观音恭敬有加;唐三藏虽性格懦弱,却对佛虔诚不二,不为各种欲望所动,一心传译佛经、宣扬佛;猪八戒与沙和尚虽性格各有缺点,但坚持护送唐三藏取经,这四人最终都得升天界,修成正果.这是符合佛道教信众的完美宗教幻想的,在佛道文化圈中也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在西方社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宗教信仰与汉文化圈大相径庭的国家,尤其是普遍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主流社会,对汉文化是有选择的谨慎接收的,电影是一种迅速而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媒介,美国社会对于这一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侵略的传播方式,更不会掉以轻心。好莱坞版《西游记》的戏说,无疑有政治和宗教方面的考虑。小说文化毕竟不同于学术思想,它必然蕴含着一部分与当地信仰有关的思想内容,《西游记》则是反映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小说的突出代表,其中的传奇神怪故事以及孙悟空的个人英雄形象能够为好莱坞所提取改造成卖座的电影题材,宗教思想的部分则必然会遭到抵制和剔除。另一方面,基督教思想受到了古希腊神话和英雄传说的深远影响,认为人神同形同性,神也会有欲望,也可能犯错,并且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这些都集中反映在了好莱坞电影模式上。因此,对于《西游记》中反映佛道思想的主题,西方观众无疑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所受的阻力是巨大的,不同信仰文化圈出于各自需要对汉文化中的内容和思想精髓进行抵制和改造的情况是肯定存在的,如何使外国人民在接受汉文化时避免受到误导而产生错误的解读,是当前海外汉学研究需要思的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