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略论惠栋重构汉学的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惠栋对于清代学术的定型意义既不在于反宋.亦不在于复汉.而在于重构汉学.赋予汉学新的内涵。惠栋将宋学、汉学视作两种不同的学术路向.认为二者各其优点.惠栋后来所建立的朴学实际上对这两种路向均作了修正.因此朴学既不同于汉学.也不同于宋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惠栋说:“汉有经师.宋无经师.汉儒浅而有本.宋儒深而无本.有师与无师之异.浅者勿轻疑.深者勿轻信.此后学之责。”[1]汉学之长在于有本.宋学之长在于有深度。惠栋希望集两者之长以成清学.他说:“汉人经术.宋人理学.兼之者乃为大儒。”[2]在惠栋的眼中.宋学仍影响着清人的治学实践.因此对于宋学要清除其流弊而汉学则濒于失传.对于汉学则要恢复.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汉宋学术的交融。不过.惠栋所说的恢复汉学.其要义并非是汉学在历史意义上真实.惠栋真正看重的是汉学在逻辑意义上的真。这种真是惠栋相信汉人去古未远.有师法家法传承.因而汉人在整体上传承了经义之真。为了实现所谓的“经义之真”.惠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汉学内部不一致的地方.力图在逻辑上将汉学看成一个整体。更进一步看.惠栋希望通过这种逻辑化的汉学解释经文的涵义.并最终揭示出圣人的微言大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惠栋采用了两个有意义的新方法.即“逻辑化的叙事方式”和“概念化的注解方式”(更准确地说.这还只是一种概念化的趋势).从而将传统考据学的方法往前推进了一步.为清学奠定了坚实的方法基础。
    一、“逻辑化的叙事方式”
    在逻辑化方面.惠栋将传统的史学叙事方式发展成为“逻辑化的叙事方式”。这里所说的逻辑还不是逻辑学意义上指称的逻辑.而是指惠栋将一个历时性事件放在一个共时性的思维架构中进行讨论的方法。惠栋的这个特点在他的著作《易汉学》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易汉学》前七卷共叙述了五位汉代易学家的思想.孟虞京郑荀的先后顺序显然不是按照时间次序进行排列的。《四库提要》认为这种排列表现了惠栋对汉易分门别派的意图:“以虞翻次孟喜者.以翻别传自称五世传孟氏易;以郑玄次京房者.以《后汉书》次玄通京氏易也;荀爽别为一卷.则费氏易之流派。”[2]周中孚也同意这种说法.但他又怀疑道:“惟是康成兼通费氏易.非专为京氏易者.松崖属之京氏易下.恐未当也。”[3]其实虞翻又何尝不通荀氏易虞翻曾说:“至孝灵之际颖川荀婿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4]惠栋注此句说:“仲翔论两汉之易.独推慈明.最为知言.所不满者.下两条而己。仲翔注易大略本诸慈明升降卦变耳。”[4]此条可明虞翻受荀爽影响之深。不过.在《虞仲翔易》中.惠栋并没有重点突出虞氏的这个特点。显然.惠栋的这种排列方式应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点在他的《易汉学自序》中己有所表述。惠栋说:“自孟长卿以下五家之易.异流同源.其说略备。”[4]虽然五家之易可能有如《四库提要》所言的区别.但惠栋的关注点显然不在这个异流之上.惠栋将同源作为异流的断语.则同源才是惠栋真正关心的。那么.惠栋为什么这么关心同源问题呢?这显然与惠栋治汉易的目的有关.惠栋治汉易并非仅是“悯汉易之不存”.他主要是为了恢复圣人经书的本意.而汉易则是一个最合理的途径。惠柏、说:“案《玉策记》、《开名经》,皆周秦时书.京氏之说.本之焦氏.焦氏以得之周秦以来先师之所传.不始于汉也。”[4]复汉易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指向经义的来源。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