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部视点独特的文学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英国利兹大学现当代文学教师特蕾西?哈格里夫斯博士(Tracy Hargreaves)撰写的《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Androgyny in Modern Literature)一书于2005年3月由美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在分析西方神话、宗教和医学中双性同体现象的基础上阐述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女性主义文艺批评中双性同体的母题,将现代文学置于人类历史上宗教、神话、医学等的大背景之下展开讨论,使该书成为着重研究“双性同体”这个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发展和转变的一部专著。
 
  该书通过解读柏拉图的神话、弗洛伊德的同性恋研究、厄尔·林德、拉希尔德、罗斯?艾伦蒂尼、拉德克利夫?霍尔、戴??赫?劳伦斯、弗吉尼亚?吴尔夫、厄秀拉·勒吉恩、玛吉·皮尔西、戈尔?维达尔、安吉拉?卡特、林赛?克拉克、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等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就其中反映出的双性同体主题展开讨论,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史的阅读视角。
 
  双性同体(androgyny)一词,中译为“雌雄同株”(植物学)、“雌雄同体”(动物学)或“两性畸形”(医学)等,由希腊词根男(andro)和女(gyn)组合而成。“双性同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直是一个古老而又影响深远的主题,涉及神话、宗教、医学、文学和人类学等不同领域,既隐含着人类对于两性问题的困惑和焦虑,又表达着他们对两性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期盼。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作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双性同体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彰显,体现出人类关注自身问题的集体无意识。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双性同体有着深厚的神话基础和悠久的宗教渊源。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认为人类在太初时都是双性体,有三种双性体,即男性与男性、女性与女性和男性与女性。宙斯把双性体劈成单性体,于是他们通过交媾来弥补丧失另一半的痛苦。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赫耳玛佛洛狄忒是一个美貌的青年,卡里亚的撒尔玛奇斯水泉的山林女神爱上了他,请求诸神使她和他永远结合在一起,结果他们结合成了双性同体。基督教《圣经》中认为上帝是双性同体的。从犹太教的神秘哲学、雅利安民族的秘密宗教仪式、诺斯替教教义、奥菲士教教义到基督教中的炼金术,“双性同体”一直是各民族创世神话的中心主题,表达了人们对已经失去并想重新获得的完整和完美状态的愿望。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认为脊椎动物在刚出现时都是雌雄同体。
 
  191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达芬奇的评传。弗洛伊德结合精神分析和传记研究的方法,把双性同体、同性恋以及自恋情结联系在一起来研究达芬奇的感情生活。他根据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理查德?冯·克拉夫特-埃宾的《性心理疾病》中的个案研究来探讨莱奥纳多童年时的一个记忆——秃鹫幻想,并且结合埃及神话中双性同体的女神穆特和莱奥纳多前俄狄浦斯情结的经历(他从出生到五岁之前一直同他的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认为莱奥纳多在《蒙娜丽莎》、《丽达》、《酒神巴切斯》和《年轻的教徒圣?约翰》等作品中表现了他儿童时代迷恋母亲的愿望,表达了他在充满男性与女性的结合中得到满足,以此来弥补他性生活的不幸,并在艺术中成功地超越这种不幸的渴望。
 
  在该书的第一章“从古典到医学”里,特蕾西?哈格里夫斯博士同时分析了厄尔?林德的小说《一个双性同体人的自传》和法国颓废派作家拉希尔德的小说《维纳斯先生》中“双性同体”的主题,认为它们都具有瓦解和动摇人类目前正常的异性恋关系的力量,既挑战又受限于二元对立。
 
  同性恋的成因和双性同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18年罗斯?艾伦蒂尼以A.T.菲茨罗伊的笔名出版了反战小说《被鄙视的和被拒绝的》,艾伦蒂尼创作此小说旨在向读者解释小说主人公丹尼斯?布莱克伍德成为同性恋的原因,并且认为同性恋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小说最终被英国《王国国防法》禁止出版。《被鄙视的和被拒绝的》以主人公丹尼斯?布莱克伍德被捕结尾,说明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英国社会民主和道德容忍的有限程度。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孤独之源》把“性倒错”这一概念从病理学中拯救出来,把主人公斯蒂芬?戈登塑造成一个高贵的中性人,一位拥有“双性同体”创造思想的艺术家。艾伦蒂尼和霍尔都遵循卡彭特小说《中间性别》里中性人的塑造模式,认为中性人既是同性恋又是艺术家,可以拯救当时濒临垂死的国家文化,但是现实社会一直没有给他们机会。与艾伦蒂尼和霍尔不同的是,现代派作家劳伦斯却拒绝承认卡彭特笔下的中性人。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就表达了他对中性人的厌恶。在描写厄秀拉的叔叔汤姆·布朗温和她的老师温妮弗雷德·英格时,劳伦斯写道:“这个女人气的实业家和这个受过教育的男人气的的女人,他们在精神世界中丧失了自我……”但是劳伦斯在《托马斯?哈代研究》中却表现出他一直在寻找一种双性同体的创作美学,认为这种美学是一种脱离社会意识影响、纯洁、超验的美学。他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里描写了鲁珀特?伯金的双性恋,无疑显示了他在探索双性同体的象征意义上的努力。特蕾西?哈格里夫斯博士在《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的第二章“被鄙视的和被拒绝的”中,通过对上述涉及双性同体的文本的分析,揭示出同性恋者常指那些有男子气质的女人或有女子气质的男人,他们的命运常烙有监禁、流亡或异化等创伤的印记。
 
  在“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思想”的熏陶下,英国著名的现代派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于1929年出版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并且在此书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文学创作主张。“在脑子里,男女之间一定要先合作再创作,这样艺术才能完成。”她的这种文学创作观恰恰印证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荣格认为人的情感和心态同时具有双性同体的倾向。吴尔夫的小说《奥兰多》则是她双性同体创作观的形象表现。小说成功地逾越了时间、空间和性的束缚,主人公奥兰多经历了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数百年历史,从一个潇洒倜傥的男青年变性成为一个婀娜多姿的女人,并最终完成了诗歌《橡树》。在小说结尾,奥兰多和谢尔墨丁的结合以及长诗《橡树》的完成,表现出吴尔夫对双性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她反叛父权社会制度下“逻各斯中心论”的女性主义思想。《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的第三章“弗吉尼亚?吴尔夫”通过研究现代主义女性作家吴尔夫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理论,论证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女性主义运动中的双性同体母题。
 
  “双性同体”表达的是一种两性和谐、合作和平等的理想社会状态,因此一直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西方世界迎来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双性同体”再一次出现在女性主义的作品中,成为她们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中津津乐道的主题。与此同时“双性同体”与女性主义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也成为当时女权主义者争论的焦点。和吴尔夫一样,玛利?戴利在小说《圣父之外》中明确声称“双性同体”对女性主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卡洛林?海尔布伦却否认它们之间的联系。海尔布伦认为《呼啸山庄》、《红字》、《名利场》以及艾米莉·勃朗特、托马斯?哈代、简?奥斯丁的小说都含有双性同体的思想,并且支持柯勒律治关于“伟大的头脑都是双性同体的” 论断。美国作家厄秀拉·勒吉恩的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1976)中的格森星人是双性同体的,双性同体对于他们虽然是短暂的,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黑暗的左手》和女性主义作家玛吉·皮尔西的小说《时光边缘的女人》(1976)迎合了荣格学派学者琼?辛格的论断,辛格认为每个人内在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证明所有人都是双性同体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丹尼尔?哈里斯和伊莱恩?肖沃尔特却否认并批评吴尔夫的双性同体创作观。哈里斯认为乌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双性同体创作观是她对男性沙文主义的一种妥协和逃避。肖尔瓦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的倒数第二章“弗吉尼亚?吴尔夫和奔向双性同体”中同意并发展了哈里斯的论断。《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第四章“第二次浪潮”反映出女性主义批评内部对双性同体的看法存在矛盾和分歧,但她们普遍涉及这个概念,把它看作是一种理想的文学创作境界。
 
  本书的第五章“迈拉?布雷卡里奇和新伊芙的激情”的标题分别来自戈尔?维达尔和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名。小说《迈拉?布雷卡里奇》的主人公迈拉经历了两次变性手术后又变回名叫迈伦的男性,并最终与玛丽?安喜结良缘。卡特的小说以英国人伊夫林在电影院中注视着他童年的梦中情人特莉丝莎开头,以他变成女性伊芙结尾。作者认为两部小说都是创世神话小说,如果说迈拉想“重新找回伊甸园”,那么在沙漠中的伊夫林则是“比乌拉(《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以色列国土)的女儿”。维达尔和卡特都采用幻想和后现代的创作手法,夸大、扭曲和嘲弄现代社会,使双性同体的理想与现实世界保持了相当的距离,旨在说明这种理想状态只能暂存于文学想象中而不是现实社会中。
 
  安吉拉·卡特在小说《新伊芙的激情》中反复运用了许多炼金术的意象,作者在最后一章“化学联姻”中把炼金术的象征意义和林赛?克拉克的小说《化学联姻》中的“双性同体”主题联系到一起。炼金术结合了法术和希腊神话中赫耳墨斯神秘哲学,它是中世纪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实践,也是当代化学的雏形。炼金术的目标是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金子,发现万灵药,制造长生不老药或制造神秘的哲人石。如同希腊神话中圣王和圣后的化学性联姻以及罗马神话中双性同体的墨丘利(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炼金术的同体性世界观以统合对立面为表现手法。炼金术中通过两个对立物质的结合产生哲人石的幻想象征了通过男女结合而达到理想的双性同体状态。《化学联姻》中代表炼金术神秘哲学的路易莎?阿格纽向往着与拥护基督教教义的埃德温?弗里尔结合,而在小说结尾时弗里尔的自宫则代表了这种结合的失败。
 
  20世纪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寻根思想,许多文艺作品都围绕着性别与种族的主题展开。2003年美国希腊裔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的小说《中性人》(2002)获得了当年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作家丹?布朗的惊险小说《达芬奇密码》创下全球销量1700万册奇迹,都触及了双性同体主题。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电影《断背山》以同性恋为主题,先后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奖。这些时下畅销的文艺作品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双性同体主题,印证了现代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现代文学中的双性同体》一书涉及神话、宗教、医学、哲学和文学创作等领域,以其缜密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和详实的文本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人类自身问题的学术评论的范本。

作者:王二磊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