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均在这片土地上默默伫立千年。济南,诞生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医扁鹊、名将秦琼、名相房玄龄……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黄庭坚,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著名小说家刘鹗,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济南生活工作游历,故有“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济南,不仅人杰辈出,更有天赋地灵,风景秀丽,泉水众多,城内72名泉争涌,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久负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誉。千佛山峰峦秀丽,守护南界;大明湖润物无声,滋润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为济南的独特风光。 济南,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诸多古老建筑、千年大树、特色名吃、名家桥段、奇人轶事、隽永典故。 莫言先生致辞 莫言先生接受采访 莫言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5月27日下午,原创民族歌剧《檀香刑》新闻发布会在山东艺术学院文东校区举行。作为该剧编剧之一的著名作家莫言的到场引起了全场轰动。莫言先生在致辞和接受采访时,谈到了艺术的主旋律、艺术创作的艰辛、舞台艺术的魅力等。他说:“《檀香刑》由小说改编成歌剧,我期待它的首演成功。舞台艺术是迷人的,期待台下的我热泪盈眶。” 谈创作背景: 弘扬爱国主义,应是所有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5月27日下午3:00,身穿短袖格子衬衫的莫言先生一走进会场,全场立即掌声雷动,大家纷纷起立欢迎,照相机、摄像机等长枪短炮跟随着他一路拍个不停。在致辞环节,莫言先生感慨地说,这次回到老家来,充分感受到了浓厚的深情荡漾。 莫言先生与《檀香刑》歌剧主创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和《红高粱》一样,《檀香刑》也是取材于我的家乡高密的一个真实事件。”莫言说,小说历史背景发生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在胶东半岛设立殖民地,强行修建一条以掠夺为目的的铁路,肆无忌惮地毁坏了老百姓的庄稼和坟墓。忍无可忍的村民群起而反抗,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清政府联合德国人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而小说中主人公孙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农民领袖,在近代史上和地方史志里都可以查得到。 “小说中高密人民的反抗失败了,但这一段斗争却是可歌可泣的。”莫言说,“把这个事件写成了小说,也完成了自己作为高密人的心愿。这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作品,爱国主义也应该是所有艺术创作的主旋律。” 谈创作灵感: 从民间汲取营养,这是艺术走向世界的保障 对于《檀香刑》由小说到歌剧的改编过程,莫言介绍说,这期间着重加强和吸收了山东传统的民间文化,高密地方戏”猫腔“元素也在歌剧中得到了更加立体和丰富的展示。 谈及”猫腔“,莫言解释说,真正的地方戏应该叫做“茂腔”,因担心自己万一写得不好,对家乡的地方戏曲造成伤害,这才将”茂腔“改成了”猫腔“。 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茂腔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耳畔。 他认为,歌剧《檀香刑》的作曲——山艺教授李云涛在作曲的时候,“这个旋律也一定在他的耳畔缭绕”。将来大家在看到正式演出的时候,应该也可以在不同的音乐间听到熟悉的音符。 “除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小说和歌剧的创作是从民间吸取的灵感。”莫言说,从民间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无论是在写小说、还是整个团队在创作这个歌剧时都遵循的一个渠道。 “中国文学、艺术要源源不断地、孜孜不倦地从我们的民间文化里汲取营养,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的保障。”莫言说。 谈创作艰辛: 6年磨剑头发熬白,期待在台下热泪盈眶 “歌剧经过了6年的辛勤创作,李云涛先生6年前是一头黑发,现在白发苍苍了,不会是故意染的吧?”说起歌剧《檀香刑》,莫言首先和身旁的作曲家李云涛打起趣来,这也引得大家一片笑声。正因为莫言参与了歌剧的编剧工作,所以他才体会创作人员的艰辛,也特别理解主创人员排练成功的那种喜悦和幸福感。 “在歌剧里很多山艺的教师、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创作和教学的密切结合,歌剧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新的艺术创作,希望经过千百场的演出,这部歌剧在艺术价值上能得到更大的提高。”莫言说,“哪怕你只是参加了合唱,也是这部歌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戏如果成功了,也有你的汗水和辛劳。” 5月27日下午,莫言先生还专门现场观看了歌剧的排练,对精彩的排练赞赏有加。他说:“大家对待排练就像对待演出一样卖力,身心都投入进去了。” “舞台艺术是迷人的。”莫言说,“我期待这部恢弘的大戏6月23日在济南成功上演,期待台下的我热泪盈眶。”(文中图片由山东艺术学院宣传部提供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