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请为驼背小人一起祈祷”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大概是 1990 年左右,我第一次读到本雅明论波特莱尔的名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他深邃敏感的思想与诗意特异的风格,让我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并开始着意于收集和阅读他的所有著作。可惜,这十来年来,国内仅仅翻译出版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经验与贫乏》、《本雅明文选》等少数几种,这本薄薄的《驼背小人》应该是本雅明著作的第五种中译本,也是唯一的一本散文。这几本译作不能算少,但相比起本雅明在 20 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地位来说,国内的翻译研究还是显得相当的落后。
    在 20 世纪西方思想家当中,本雅明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广泛涉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不同的方面,并且都有不凡的建树。他曾经期望自己能成为文学批评家,写过大量的文学研究的论著。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韦勒克就把他与卢卡契、布莱希特、德布林并称为 20 世纪德语文学的四大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但是,他的一位挚友说过,虽然本雅明的主要论题都是关于文学艺术的,很少写纯哲学的论文,可是他的一切研究都是从一个哲学家对世界和现实的体验出发的,他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我们不妨称之为“诗意哲学家”。
    一方面,他的作品带有一个注重普遍性和历史规律的哲学家的思辩力量、分析的技巧以及批判的严厉,另一方面,又带着一个注重个体的内在经验、陷于存在困挠的现代诗人的敏锐的直觉式的感受、透悟以及想象的热情。就象张旭东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的译者序里所说,“本雅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专注地把体验(而非经验)作为思考的内容,从而,使他的思想跨越了最广阔的领域。他以句子和段落,通过他的隐喻构成了他的寓言世界,在一个四散的物的世界里,聚合起一个精神的整体,在一个缺乏意义和表达的方式的条件下就出话来,保持思想的活力。”
    《驼背小人:一九○○年前后柏林的童年》是本雅明用碎片方式审视童年时代柏林生活的人与事的散文作品。 1932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最后定稿,本雅明去世前把文稿藏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里,四十年后才被人重新发现。 1987 年,这些散发着金属光泽的童年回忆的精致碎片,终于带着古老欧洲城市昏黄的色调,再现人间。内阳台、西洋景、蹄尔苑林、胜利纪念碑、捉蝴蝶、儿童读物、动物园、西洋景、冬日的早晨、农贸市场、花庭街、驼背小人,被本雅明用充满忧伤诗意的语言串连起来,寓言式地暗示了他与柏林、与过往时光的复杂情缘,也依稀描摹出昔日柏林的动人影像。细腻感人的文字,潺潺穿越我们对于自己童年的回望,引领我们重返美好的精神空间。作者极富魅力的个人风格和洞悉事物的新奇视角,在这本小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西方评论家将它誉为“我们时代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
    但是,很显然,本雅明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不仅仅是要表达对于一种美好的追思,同时也是对于当时险恶处境的一种控诉。本雅明在前言里说道: “1932年,身居国外的我开始明白,我即将和我出生的那个城市作长久的、甚至是永久的告别。”正是流亡的岁月激起了他的思乡之痛,有意从心中唤起童年的画面,因为它们或许蕴含着“未来的历史经验”。纳粹上台之后,本雅明的种种不详预感,变成了现实。本雅明本人和他的记忆,都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他对于柏林的描述越是细腻,越是柔美,这种细腻和柔美对于他的打击就越是致命。我们难从本雅明细微敏感的童年回忆中,发现某些难以描述的不安。 对于本雅明来说,结束这种不安和痛苦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他最终选择的方法: 1940年,在法国和西班牙边境的波特博服用超量的吗啡,带着童年的美好记忆和现实的残酷的感受,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他来说,既然 “一九○○年的柏林”无法再现,那么,他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无所留恋了。张旭东的分析用在这里同样适用: 本雅明对这个时代爱极而恨极,在这个时代他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能力,像他的同类普鲁斯特一样,他死于一种“经验的无能”,但这个离时代最远的人却偏偏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欲望,他要保留这个时代,把他描绘出来,因而他以思想担负起诗的使命,又以诗担负起历史的使命,最终他把历史变成了神话。在他思想里面,一种沉思的、优雅的成分同一种不安分的、嘲讽的倾向始终纠缠不清,而在思想之外,他始终面对着诗的精神的巨大诱惑,它像一个阴影,在他体内对他发出内在的召唤,这种召唤不啻也是一种震惊,一种压迫。为了抵御这种刺激,本雅明在思想里闪过了无数个念头,它们在他的思想的行文中到处都留下了痕迹。只不过《驼背小人》表现得较为隐晦罢了。
    “驼背小人”的形象来自于《德语儿歌集》,这使幼年的本雅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我想走下地窖,开桶去把酒倒,那儿站着一个驼背小人儿,它把我的酒罐抢跑。”这个促狭的驼背小人同样存在于本雅明的童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而他却总是盯着我”。这个“驼背小人”的意象 ,几乎伴随了本雅明的一生。本雅明是个难以加以定义和归类的人,他与他所关注的作家与理论之间,有一种互为表现的关系,这使他对波德莱尔、卡夫卡的论述带有自传式的色彩。从隐喻的角度来看,本雅明和卡夫卡等人都是内心充满了诗意但却被时代抛在后面的现代人的代表,他们的纪念碑上的铭文可以用卡夫卡的一段日记: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挡开点笼罩着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因为你和别人看到的不同,而且更多;总之,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已经死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 [ 德 ] 瓦尔特·本雅明:《驼背小人》,徐小青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年 2 月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