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论鲁迅(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鲁迅也曾经把自己的视线不止一次地投向知识分子,特别是五四以后。这并不是偶然的,前面已经提到,在经过五四运动以后,社会各个阶级的力量重新改组这个教训以后,鲁迅对于探求中国向前发展的道路是表现得更加艰苦和剧烈,同时知识分子的本性,也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显露得更加明显,对他们在艺术上加以深刻的解剖是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了。
    鲁迅知道,在充满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是受难的。知识分子往往首先感到时代的苦痛,因此也往往是首先觉悟的分厂。他们大多数开始时都是勇气勃勃、充满信心的,但他们和群众缺乏联系,当革命正在昂扬的时候他们拥护和参加革命,但当革命走向低潮
    或者是他自己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往往动摇、消沉、颓唐了,和群众和现实更加隔离了。鲁迅一面对于现实给予他们的失望和苦痛寄予深挚的同情,一面也以他所特有的冷峻、沉重的心情对他们的弱点加以有力地鞭挞。
    和研究与表现农民的时候一样,鲁迅是通过寻求解答什么力量可以解除人民的苦难这个问题来研究和表现知识分子的,因此,和那些一般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的作品不同,鲁迅在表现知识分子的时候,不是离开现实生活中的根本的重大的问题而去歌颂或者感叹他们生活上的一些狭小的情感的变化和遭遇,而是在鲜明的历史背景上,在他的主人公经受严酷的历史考验中,在他们和敌人作力量的角逐中去表现的。
    《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篇小说,都深深地浸染着一种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风暴还没有来临之前的那种使人窒息的沉重的历史气氛。通过这里的主人公的受难、苦闷和变化,新社会在孕育过程中的苦痛,在这里是令人感受很深的。
    和鲁迅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彷徨》里的另一些作品一样,《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个短篇,显示着很深的悲剧的性质,这种悲剧的性质,是被我们一开始便提到过的鲁迅对于当时中国现实的总的认识,是由敌我力量悬殊这种情况决定的。正如爱姑归根到底也仍然是因为自己不觉悟,自己的力量太小而遭到失败,《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有着同样的遭遇。
    正是这些日益增多的知识分子,鲁迅明确意识到,作为革命者,对工农群众可以起先锋和桥梁作用;作为反动者,对工农群众却起欺骗和精神毒害的作用。他们是旧文化的承袭者,同时又应该是新时代的开拓人。尽管是枪不是笔才能打倒反动派,但文化战线上的清算任务也仍然很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