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周南•关雎》有感 经:“万法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历经千年的传承,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后人最经典、最真实的、最有力量的智慧,在哪里?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在四书五经中,近百年以来的断层,让很多人觉得经书离我们太远了,书中看似古老的文字、词语读不懂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在北师大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里有什么,他还存在于我们的身体里吗?本文以《诗经•周南•关雎》等篇章为例,尝试去探寻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去找寻本就“嵌”在身体里的民族基因。 一、文化的传承——仰望、追随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当年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一次在匡被围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文王已经没有了,文难道不在我身上吗? 为什么读诗,希望梦回一个斯文的中国。想想我们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诗经》三百篇,皆可以唱出来,古人随时、随地、随处都可以唱,而且唱的那么悠扬,那么清悦,这种音乐不仅可以悦耳,更多的时候是可以悦心。 为什么要读经典?每一个生命都可以非常灿烂,可以非常自然的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生活中有多少人是“亚健康”,抬不动头,没精神。按理说我们现在享有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活,这么多人吃饱了撑的,看着油光满面的长相,脑子确是贫血的。本来应该是奋发的时节,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可以给我们提供动力和源泉——读经典!经典会告诉我们一些正确的思维模式,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可以引领我们一个人,天地之间去找到自己的位置,“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祖宗的联系”,我们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如果我们切断了和我们祖先的联系,只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存在于今天这个世界,多么淡薄!古人常讲一个人要厚重,我们今天有个词,可以和他对应,就是浮躁!如果漂就会浮躁,就会轻浮,所以《礼记》中有个词,讲君子的容貌,君子有九容,第一容是“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孔子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如果君子没有内在的价值坚守和倾向,如何重呢?所以这些都告诉我们,“向上仰望不要切断和祖宗的联系”。另外一个方面,“向下扎根不要切断和这一方水土的联系。”人天天在大地上行走,对于生养你的这方土地有没有一种情感?有人说,我视而不见,我听而不闻,大地向我们发出召唤,你却感知不到,大地真的想把他的那种厚重传递给人类,人有没有张开心感知到他?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一方土地,就意味着我们要了解这一方的文化,要进入他,和他融为一,所以向下扎根,这就是很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对他有个理性的认知,向上仰望,向下扎根。当我们身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对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就能体会到对他的眷恋。 二、读诗,做一个雅致的中国人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不赞成”“很悲哀”多重的语气,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为什么悲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这样的清悦之音不能在中华大地回荡的时候,我们中华大地只能听到什么?“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我们全国上下的人民只能随着小苹果来上下摇摆了,这个民族的雅致还在哪里呢?当我们看到总书记这段话的时候,从诗教开始,回归我们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的诗数都数不过来,千万、几千万,不胜数,但是《诗经》中的诗不同,封神榜很多人都知道,最后被封神的人多不多?人当然有很多,但被封神的不多。同样的诗有很多,但能上诗经的诗,多不多?诗,加上一个经字,就更不一样了。什么叫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为什么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要去读《乐记》,为什么我们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人内在的情感,要靠什么来表达?“必行于动静,发于声音。”我们内在所有的悲欢离合,一定会行于动静,我们面部的表情,各个方面,会行于动静,发于声音。我内心有个行为和向往,自然就会表达出来,当一个表达,比较聚焦的时候,就在表达一个人的心智。 读《关雎》,听到了关雎鸟在那儿啼鸣,第一反应是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就是一个实际的表达,这没有什么,听到了关雎鸟在那里唱和有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到了春天,看到了桃花盛开,第一反应是什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就是对季节的表达。到了夏天,是“葛之覃兮,施于中谷,”那葛覃,整个山谷都已经遍布满了,这个时候,人看到了什么?不仅看到了葛之覃兮,施于中谷,还看到了“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还听到了“其鸣喈喈,”所以自然界的兴发景物,可以引起人内心很多的呼应。到了秋天,又看到了什么,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那一片苍茫的芦苇丛中,是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果然是要看那一片芦苇吗?他会超越我的期望,我还看到了“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秋天不仅仅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天还有什么?秋天还有月亮,有一首诗,是《春江花月夜》,闻一多先生称这首诗为诗中之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看到月亮的时候,就引起诗人那么深的感动,是“江畔何人初见月?”还是“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诗人先看到月亮,还是月亮先照到了诗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去看那个月亮,每一年的月亮和每一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但是人还一样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我们不知道那个月亮在等谁,但是我们看到了,看到了“长江送流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内心看到自然界有这些的时候,人的内心真的是非常感慨,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引起我内在的兴发感动,那么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岂不是更值得我们记忆吗?人世间有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呢?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都可以有那么美好的生命,人呢?“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夏天在地上行走,“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有这么一个“清扬婉兮”的美人,我和她“邂逅相遇”,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我们看到一排排青翠的竹子,就长在淇水之旁,“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我就想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子都可以叫玉竹临风,那人呢?作为一个人,当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切磋,琢磨,切磋,琢磨就是人的志向,就是人的追求,这就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人和天地自然果然可以融为一体,所以是非常美好的感觉。 三、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教学的时候,没有《大学》《中庸》《论语》,那孔子教什么?“子以六教”。教六个方面,首教《诗经》,为什么要学诗,“温柔敦厚,《诗》教也;”很多人读《论语》说读不很明白,《论语•为政》篇,开篇第一章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德,一个人做事情,当然他不指一般的人,在为政这一篇的人,多指领导干部,他更希望领导干部要有德,要教给老百姓如何有德,而是领导干部要有德,上行下效,“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君子之德风,在为政这一篇,他讲为政者的本质是领导干部要有德,如果一个人有德,就会像北斗星一样粲然居中,就是恒星,行星就会围绕着他。这是为政篇的开篇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诗三百,305篇,用一句话来说,是“诗无邪”。这个时候有很多人读不懂《论语》,说《论语》东一头西一头,上面写政治,下面就写诗,这就是我们古人的思维,讲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概念,讲完价值观,接着就会讲方法论,有德是一个价值观,可是,接着就会问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有德呀?都知道领导干部有德很重要,怎么样才能有德?孔子讲的很清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一个君子怎么来?我们读《淇奥》这首诗,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切磋,琢磨,孔子读这首诗的时候,说“读《淇奥》,见君子可以学而至也。”一个君子可以通过学习来完成自身的修养。我们再进一步追问,学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首先应该学诗,中正无邪的心性,是一个人做事的前提。说有才华好还是没才华好,很多时候总是一意孤行的认为,当然是有才华好,真的是这样?要看谁有才华,如果有德之人有才华,当然是好的了,如果是一个恐怖分子有才华,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岂不是一件更麻烦的事情,所以温柔敦厚的心性,心地善良醇厚。今天的人,很多人少了几分敦厚,不差精明,随处可见非常精明的人,满眼都是特别会算账的人,满眼都是生怕自己吃一点亏的人,精明的人满目都是,可是厚道的人还多吗?满眼都是女汉子,温柔的人还多吗? 四、《关雎》——理智与情感 子以六教,“温柔敦厚,《诗》教也;”第一篇就是《关雎》,《关雎》这首诗就是温柔敦厚的心性,这首诗的诗旨孔子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看到窈窕淑女,乐还是不乐,当然乐,窈窕淑女,不但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怎么能不乐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乐而不淫”,“淫”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淫者,过也。”乐而不淫。有个词,叫“乐极生悲”,所以快乐而不放纵,可是如果能够得到,我当然能够快乐,我还能够不放纵。读这首诗,淑女能得到吗?想的不得了,“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想得不得了,辗转反侧,没有办法,可是即便是没有办法,最后怎么做?乐而不淫,如果能得到窈窕淑女,当然会很乐,哀,为什么哀,窈窕淑女,这么美好的人儿,她不属于我,但是,“哀而不伤”,这句话很重要,但是没有伤害善道之心,没有要伤害那个美好,没有那个心,只是可以远远的观望她,不仅可以远远的观望她,还可以欣赏她,还可以取悦与她,如何取悦与她,对她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诗经》以《关雎》开篇,特别特别重要,为什么?这首诗,就告诉后人六个字,“发乎情,止乎礼”。礼者,道也。情是情感。人这一生,时时刻刻都处在情感和理智的萦绕之中,是情感更重要?是理智更重要?要记住一句话,一个全然理智的人,一定有着全然的情感。一个真正有深情的人,一定有着一百分的理智。理智和情感是这样一种关系,如果能够处理好情感和理智的关系,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关系可以牵绊?“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非常非常的美。这首诗,孔子讲了一段话,孔子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关雎》之乱”,乱,乐曲结束之时的合奏,《关雎》这首诗,诗经三百篇,皆可弦而歌之,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唱的,怎么唱?什么时候唱,是关键。《关雎》常常放在乐曲结尾的时候来唱,这是为什么?《关雎》这首曲中,有“琴瑟”和“钟鼓”的和鸣,这是关键点,乐是分等级的,“琴瑟”乐之细者,琴瑟,听这琴瑟之音,有一首诗,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人的内心的那种柔情蜜意,要通过锦瑟来表达,可是人的豪情壮志要通过什么来表达?要通过“钟鼓”之音来表达,所以“锦瑟”之音,乐之细节,可以见起和亲,细意浓情在锦瑟之中,“钟鼓”,乐之大者,显其德盛。先鼓以警戒,咚咚咚那种豪迈的气势,叫钟鼓之声,那么这首曲子和其他的不同,他既有和亲,又显盛德,既有细意浓情,又有满腔的豪迈,大大气!对求之不得的窈窕淑女,不仅没有伤善之心,还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是需要多么大气量的人才能做到! 打开一扇门,走向经典,聆听来自祖先的智慧,过好当下的生活。 (杨富荣: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孔子文化季刊》第24期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