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柳琴戏《六字碑》剧照 大型柳琴戏《碑桥记》剧照 “拉魂腔就是柳琴戏,柳琴戏就是拉魂腔,一方水土一方人,俚曲悠悠诉衷肠,舞台虽小乾坤大,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段妙趣横生的歌谣,说的是鲜活清新的柳琴戏。近日,齐鲁网记者来到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在艺人的歌声中走进柳琴戏、了解柳琴戏。 发源于鲁南地区的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自从第一把“土琵琶(柳琴)”在山东滕州“卞家庄”诞生后,土生土长的柳琴戏便进一步成长成熟,逐渐流传于苏鲁皖豫四省交界地区,由于深受观众喜爱,长期被人们称为“拉魂腔”。 进入新时代,柳琴戏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还不断被融入现代元素并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柳琴戏的演艺水平。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赫然在列。为推动柳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2012年7月枣庄市成立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在保护特色剧目的同时,促使优秀新剧目不断创新。 目前枣庄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拥有成套的编剧、导演、音乐、美术、舞蹈班底和专业演职员队伍,可根据社会需要,迅速将新创作品推上舞台。在大型精品剧目创排方面,该中心创排的《风雨情怀》、《碑桥记》等大型柳琴戏剧目已十次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在小型剧目的创排方面,该中心结合纪检、监察、卫生、通讯等行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需要,不断用戏剧、歌舞、曲艺、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大型柳琴戏《六字碑》在获得山东省第十一届“精品工程奖”后,还被确立为2015年全省“重点扶持项目”之一。 “叙说了家长里短,褒扬了温良恭俭,贬斥了篡逆奸娼,张扬了忠孝节义”,近年来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本着“出人、出戏、出作品”的工作目标,平均每年创排大小型优秀剧目30多个,在服务基本和“文化下乡”活动中,演出场次平均在300场左右,演职员累计出场平均23000人次以上,观众人数累计超过550000人次,积极推动了枣庄柳琴戏的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