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画鸡寓大吉:“鸡画”在生肖画中有何特殊之处(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美术报 newdu 参加讨论

    以“鸡”为题材创作的绘画最早追溯到何时,现在并无明确的年代可考。但从传世画迹中,我们发现,早在南宋时期,就有“鸡画”留存于世。画家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作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画两只鸡雏,仰头相望。其画法工整细致,具宋代院体画典型风格。如果说该画是作者随意所绘,任由观者深度阐释的话,到了明清时期的画家,则是画家们直接在画面中传递不同的寓意,使“鸡画”本身无需观者释读而立意自明。如同样是画鸡雏,在晚明画家梁元柱的笔下,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涵义。梁元柱的《雏鸡图》描绘的是一只雏鸡伫立于山坡上,作打鸣状,其题词画龙点睛:“一鸣惊人者,鸡也,而性善于人,何况未鸣而雏者乎?初音惊人者,几希矣,龙之潜也。吾侪之未识也,亦道是□矣”,以雏鸡而喻潜龙,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谓,显然与干隆题李迪的画大异其趣。在晚清画家居巢的《菊下鸡雏图》中,画的则是母鸡率四只鸡雏在月下觅食,母鸡的仁爱,小鸡的活泼可爱以及一派温馨和谐的画境跃然纸上。
    
    现代 喻继高 玉兰锦鸡 146×83cm 2001年纸本
    当然,因鸡有“五德”,故在明清画家笔下,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其中最为画家们青睐的题材便是“五德”之首:文(升官)。最早在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笔下,就出现《加冠图》。他所绘一只大公鸡和鸡冠花,是为“加冠(官)”,以寓升官之意。画面传递的信息简洁明了,披图可见。可惜该画现在已见不到了,但我们从清初没骨花卉名家恽寿平的《仿沈周加冠图》中,可以看到画面的基本情况:一只肥硕的大公鸡立于草地,旁有鸡冠花及寿石、兰竹。恽寿平题诗云:“锦石丛花绛帻明,五云长向彩毫生。凤皇楼下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是为画面的升官寓意加上了注解,立意更明。此诗乃源自明代“吴门画派”另一画家唐寅的《咏鸡诗》:“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其诗歌也有“临摹”之嫌,着实也是一件颇有趣味的事。在清代中期“扬州画派”画家李鱓的《加冠图》中,除描写大公鸡和鸡冠花而外,题词部分则直白地将画意表达出来:“昔人画德禽于罗波奢下,名曰加官图,所以颂士大夫者,至矣。虽有五德,士夫致贵显,好是懿德与不负画家期许之意焉耳”,显然是为了满足受画者的喜好而写。“扬州画派”的大多数画家,都是靠卖画为生,故其画面需要迎合市场,最大限度地传递出画意所在,反映出当时画家们创作绘画的文化语境。不过,在“扬州画派”之外,很多画家并不这样做,他们以绘画语言透露信息,而不加任何题识阐明画题,如比李鱓略晚的张敔在其《雄鸡花卉图》中就只画公鸡与鸡冠花,题识也只署“干隆三十三年春仲芷沅张敔写”,但其画面所表达的“加冠(加官)”之意,仍然是一目了然的。
    
    现代 黄胄 五鸡 64×66cm 1983年 纸本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