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不战以屈人之兵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东方早报 王德彦 newdu 参加讨论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军事题材美术并非一定是战争的场面或军人的形象,因为战争未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手段。美术史上有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九州无事乐耕耘》却是独具一格,画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形象,表面上看似一幅反映农耕的美术作品,但它却深刻地诠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图像总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视觉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读图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那种认为读图就是一种快餐文化的观点既缺少事实依据,也缺少理论的说服力。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笔者曾经从现实主义角度对《九州无事乐耕耘》与米勒的《晚钟》加以比较,今天在我国南海风起云涌之际,笔者再读《九州无事乐耕耘》又有了一番新感受,愿与同道分享之。
    让艺术服务于思想是许多艺术家的追求,黄公望就认为“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军事题材美术并非一定是战争的场面或军人的形象,因为战争未必是解决现实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手段,《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术史上有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但《九州无事乐耕耘》却是独具一格,画面上几乎没有任何与“军事”相关的形象,表面上看似一幅反映农耕的美术作品,但它却深刻地诠释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
    《九州无事乐耕耘》整个画面色彩淡雅,近景的一棵大树,用重墨画出,极其醒目。虽然画面只截取了树干的局部,但其粗壮而沧桑的质感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树干呈“V”字形向上伸展,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意寓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挺拔粗壮的树干象征着祖国的强大,清新的柳枝象征着新中国的青春活力。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此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的款识表明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这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三次会议,会议上郭沫若揭露和控诉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会后郭沫若赴莫斯科参加 “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徐悲鸿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老友的敬重和赞佩,创作了这幅作品。作品充分地表现出了徐悲鸿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怎样变换,南海暗流涌动,老百姓仍可“乐耕耘”。祖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品读《九州无事乐耕耘》,我不由得想起刘长卿的诗句:“千里按图收故地,三军罢战及春耕”。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