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亚龙,1959年10月生于湖南湘潭,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行书章法举要》、《近现代名人手札赏评》(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青年书法家—顾亚龙》(青岛出版社)。 人的兴趣,多是由一些偶然的机缘激发的。而浓浓的兴致久久地续延,可能就会慢慢地成为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以至成为终身之伴之求。 追溯我的书法人生,启程之处正是这样一个机缘,这样一个不经意却具有决定意义的的机缘。如果不是编辑“命题”约稿,那个蒙尘久远的机缘,几乎很难被从记忆的深井中重新掘出了。可现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次强烈冲动,又那么清晰地跃上了心头。真的,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它竟使我因此走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书法艺术求索之路,它决定了“书法”将成为我此生的“生存方式”。那时,我正在宁夏银川读高中。一次在公园闲游,我无意中发现了挂在公园廊壁上的几十件书法作品,不知为什么,即刻被那洁白的宣纸上流淌着的黑色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其实,书法对于我并不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我的父母虽然不是书法家,可都有很深的书法功底。在我幼小的时候,不仅见过他们写得很漂亮的字,而且,他们也引导我练过毛笔字,但我似乎在那天看到那几十件作品前,根本就没开过窍。可那天,我久久地伫立在这些作品面前,却生发出许多的想象,的确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动,那感觉实在是无以名状,太美了!我第一次萌生了自己也要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心愿。 当天回到家后,我就找了一支毛笔和一摞废报纸写开了。最初那段时间,我简直练得昏天黑地,家里被我写得满地都是废报纸,搞得乱七八糟,父母都被我这股从未有过的认真劲头弄得有些莫名其妙……谁知这一写就是二十多年!唐楷、魏碑、隶书、草书、行书都涉猎过,也有一些成绩,但每每想起当时,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狂迷,至今仍然感到是那样真实和美丽。 现在我已进入了不惑之年,人生也经历了许多的体验,当生活全部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真的感受到了人生如学书一样不易。许多的艰辛,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幸给我带来了许多的痛苦。然而,因为有书法,我便总有勇气面对,是书法在任何时候都给我的心灵以抚慰。 书法给我的生活注入力量,生活同时也使我更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我越来越有了这样一种感悟,即生活和艺术,其实不过是同一个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字如其人”的确是真谛。在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那里,“字”已经不仅仅是“书法”了,它表达的正是书法的本质—人的精神品质,是人的个性的真实写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书法艺术是表现人、实现人、完善人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我们更应该将人的一生当成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对待、去“创作”。也就是说,做人、生活与艺术说到底是一码事。一个人真正理解了生命的全部,有勇气面对生活的艰辛,他便成熟了;而作为一个书法家,他对生活有多少感悟,他的书法艺术就会传达出多少感悟。这一切,你都能从他作品中构成的那个黑白世界里看到。 因此,当我们在欣赏那精湛的笔情墨趣时,一定别忘记去体悟作品中更深层的意蕴。这样,才能从整体精神风格上去捕捉那无声的艺术语言,从作品风格与作者人格的结合点上,将一般直观感觉提升到与作者灵魂对话的深层次。 顾亚龙的书法观点: ▲书法家贵在有自己的“语言”,这是形成书家独特风格的基本要素。当然,这种语言应该以“雅言”为基础,在大量临摹经典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两个有逻辑顺序的阶段:首先要学习经典艺术家“说话”;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秀”的层面上。当下书法发展之可忧者,在于“模仿秀”多,而能别自树立者少。 ▲书家风格多端,司空表圣“二十四品”犹难概括。我以“雅”为书法美的极则。风格之间无高下,雅俗一字定品格。黄山谷云:百病皆可医,唯俗不可医。然“雅”不可求,求之愈切,去之愈远。此境当于牝牡骊黄之外求之:才性既已生成,唯洒落其胸襟,厚积其学养,笔端自然雅韵流露。 ▲“细微之处见精神。”书法创作中的用笔、字法、章法细节,是否精准、合理,是衡量一个书家专业或业余的重要标准,即区分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标准。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前贤强调“毫发死生”,道理也就在此吧。 ▲就习书人群而言,可归分四个层次,以四“通”概言之。最下者“一窍不通”,其次者“一点即通”,上者“触类旁通”,最上者“融会贯通”。 ▲很多时候,我把人生当作一件大作品来完成。与其说书法艺术是表现人、实现人、完善人的一种手段,不如说我们更应该将人的一生当成一件最大的艺术作品去对待,去“创作”。 ▲所谓“功夫”,绝不仅仅只是时间长短的概念。对于学习者而言,“功夫”除所需“时间”外,一定还应具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正确途径。否则只能是浪费时间。无效率的重复不但毫无意义,还常常使人的艺术神经麻木不仁。 ▲书法,创作中的停顿是时间上的留白,章法上的留白是空间上的停顿。有停顿才有节奏,有节奏才能构建旋律,有旋律才能营造韵味和格调。 ▲书法绝不能忽视技巧的锤炼。书家的传统文化修养固然重要,技术的习得同样不能忽视。学者未必为书家,腹笥广博而八法不讲,缺少临池之功,是不能称为书法家的。龚自珍、刘师培都是了不起的学者,但不免恶札之讥,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中锋用笔”,我的理解和体会就是在书写过程中,随时随地把笔锋调顺了去完成每一点画,以期达到艺术表现的需要,而不局限于笔锋的垂直。事实上,笔笔垂直于纸面,既无此可能,又无此必要。任何艺术规律一臻绝对,即是教条。 ▲书法于我,是“求美味道”的修行。书法家不但用笔墨表现“美”,也用笔墨体味“道”。这是一个人格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美多方、道无穷,因此书家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