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中国禅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人民政协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打开了这个最根本的智慧,对宇宙人生就会看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
    明心见本性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在睹明生悟道时的感受,是佛教的终极关怀。释迦牟尼在悟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由于有了妄想执着,而不能让这原本就具有的佛性(最基本的、清洁美好的本性。编者按)充分地显示出来。禅的宗旨,就是要唤醒隐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沉睡的“佛性”,使人们获得一种觉悟的生命,充实的生命,自在的生命。
    禅的出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他献上一朵金色婆罗花。释迦牟尼拈起了这朵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没说。当时前来聆听释迦牟尼说法的人有很多,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面面相觑,唯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我有纯正的禅法,清净的禅心,现在,我把它传授给大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安详地拈花,会心地一笑,就这样,禅,在拈花微笑的诗意氛围中诞生了;禅,从师父的心上传到了弟子的心上。它的传承,没有机械形式,不用过多语言,只是心与心的相印。因为禅是活泼的,它超越形式;禅是微妙的,它超越言语。
    释迦牟尼把禅传给迦叶的同时,也把金缕袈裟和钵作为信物传给了他,所以后来禅宗习惯上把禅法的传承叫做“衣钵相传”,传到达摩大师时,成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达摩大师从西印度来到东土,将禅传到中国,被称为中华禅宗第一祖。达摩之后传了六代,慧能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达摩大师被称为禅宗东土初祖。他有一句著名的诗偈,叫“一花开五叶”。“一花”指从释迦牟尼传承下来的禅法源头;“五叶”指禅宗之的流变,即六祖慧能门下的五个宗派。自达摩经六传而至六祖慧能。慧能之后,中国禅宗分化出五宗,“五叶”就是指禅宗的这五家。后来,临济宗又衍化出黄龙、杨岐二派,所以又叫做“五家七宗”。
    [NextPage]
    禅的十六字真言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是不拘泥于文字,强调要人们体悟语言文字之外的意义。禅宗有一部著名的书叫《指月录》,用手指和月亮来比喻文字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如同月亮,语言好比指向月亮的手指。见到了月亮,就要忘了手指,不要执著文字。这就叫“见月应忘指,归家罢问程”。
    “教外别传”,是指禅的传承和佛教其他宗派传承方法不同,很独特。禅宗注重的是像拈花微笑一样,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感性方式。而禅师,往往用行棒行喝、竖指擎拳、开单展钵、穿衣吃饭等方式,来企图传达最为精深微妙的“禅意”。
    “直指人心”,禅的一切机锋、语言、方法,都直截了当地指向人本来具备的觉悟之心。禅师们的种种努力,都是旨在让人们直面生命的本源,回到没有受到各种俗世欲望污染的清澈纯洁的生命的源头去。
    “见性成佛”,而当特纳们见到了自我的本心本性,也就获得了“觉悟”,生命就是觉悟的生命,我们也就成了觉悟的佛陀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看一则禅学中的经典寓言。
    从前有个商人,结识了四个朋友。他对第一个朋友言听计从,给他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用最好的;第二个朋友,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商人对他非常看重,想尽种种办法维持和他的关系,并带着他在人前炫耀,以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洋洋得意。对第三个朋友,商人的态度较为平淡了一些。但因为这个朋友料理事务的能力非常强,商人对他也很满意。唯有对第四个朋友,商人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想要带其中的一位朋友前去,以解除旅途寂寞之苦。问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朋友说,我们只能共欢乐,不能共患难,我没有陪你出远门的义务。商人很是伤心,问第二个朋友,第二个朋友说,我知道你对我很好,但是我也知道普天之下的所有的人也都对我很好,所以我也不会陪你前去。伤心的商人问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说,我可以送你走一段路,但只能送你到门外。送到门外后,我还要返转身来,因为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处理。伤心的商人这时终于想到了第四个朋友。出乎他意料的是,第四个朋友什么话也没说,就陪他一起上路了。
    在这样的一则禅的故事里,那位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他要去的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死亡的国度。因此,这则故事的主旨在于说明:当我们的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什么?
    第一个朋友,是衣食之友,象征我们的肉体。人一辈子都围着肉体打转,满足一己感官享受,但到最后,这具肉体并不能随我们而去。第二个朋友,是名利之友,金钱、地位。人生辛辛苦苦地追逐它,惟恐稍不努力,这些东西就会离我们而去。第三个朋友,是亲属朋友,是我们的妻子、同事、伙伴。在我们的生命中,与这些朋友相聚共处,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但是,当我们离别这个世界时,他们也不能同去。第四个朋友则是心灵之友,是我们的心灵、感受。人,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的,是这颗干干净净、清清纯纯的心灵。只有它和我们生死不离,不抛弃,不相离,但人们活着的时候,往往偏偏忘了它的存在!
    这则经典的禅学寓言,指明了禅学的根本目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认识了你的第四个朋友,就是明白了本心,见到了本性。
     冷暖自家知
    禅学里,“悟”含有“心”和“我”两个意义,就是“我的心”,意指“我心中感觉到”,或“我心中体验到”。
    在禅的里面,是非常注重体验的,这种亲身的体验,就是《六祖坛经》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什么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呢?当我们在喝这杯水的时候,我说烫,你也说烫,虽然我们都在说“烫”,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因为对我来说,可能是60度的水我才说烫,而对你来说,可能是45度的水你就说烫。虽然我们都在说烫,但到底它的温度怎样,只有自己知道。
    临济的禅风向来以峻厉著称,临济禅师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定上座的,也很有临济禅的峻厉风格。有一次,定上座在桥边碰到三个游方僧人,其中一个人问他:“什么是禅河深处,须穷到底?”
    定上座听了,一把抓住这个人,要把他从桥上扔到河里去!其余两个人见了,连忙劝他:“请您不要生气,这位师弟刚刚出道,还不知临济禅的厉害。”
    定上座这才停下手来,说:“要不是看这两位的面子,今天一定要让你亲自到禅河深处走一趟,让你自己‘穷到底’!”
    每个人的“禅河”深处,需要每个人去探到底。禅提倡透入生命的至情至性加以体验。只有透过自己亲身体验,生命才会发生惊喜的改变。圆悟克勤禅师的得意弟子大慧宗杲,是宋代非常著名的禅师。大慧宗杲的门下,有一个和尚叫道谦。他参禅多年,却没有发现禅的奥秘。
    有一次宗杲派他出远门去办事,道谦非常失望。他想,为时半年的远行,对自己的参禅有害无益。
    道谦的同门宗元禅师很同情他,说:“既然你这么不开心,我陪你一起去好了。我想我可以尽我的全力来帮助你,没有任何理由使你不能在路上继续参禅啊。”于是,他们结伴远行。
    两个人餐风宿露,好不辛苦。一天晚上,道谦向宗元诉说了自己长久以来苦苦地参禅却一直不能悟道的苦恼,并请求宗元帮忙。
    宗元说:“我能帮助你的事,我会尽量帮助你,但有五件事我是没办法帮你的,这五件事你必须自己去做。”
    道谦忙问是哪五件事,宗元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不能代替你吃饭、喝水,你必须自己去吃饭、喝水;当你想大小便时,你也必须自己去做,这四件事我一点也帮不上你。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这席话立即打开了道谦的心扉,他顿时感到快乐无比!原来,参禅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啊。
    半年之后,道谦回到了原来的庙里。大慧宗杲在半山亭远远地看见他,高兴地说:“这个人连骨头都换了!”
    当“连骨头都换了”的时候,就会对生活的禅河,别有一番独特的感受。
    [NextPage]
    禅定止乱心
    杯子里的水,如果动荡摇晃,就不能反射出外部的事物。心也是一样。如果老是动荡不安,就不能平静地反映出外部的事物。所以,须借助禅的功效,使自己安静下来。
    我们的意识,时时刻刻都在躁动不安,像猿猴爬树一样,不停地从这棵树上,爬到那棵树上,不能安安静静地待在一个地方。
    我们的意念,也像马儿一样,不停地飞驰。所以禅把我们的意识叫“心猿意马”。心神散乱,就是心猿意马。参禅,就是要把心猿意马给拴住,让心静下来,正如唐玄奘法师上唐太宗的表文中所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
    禅有使心灵安静的功能,就像将一块明矾投到浑水中,使浑浊的水变清一样。《涅槃经》卷九说:“摩尼珠投于浊水,水即为清。”《弥陀疏钞》云:“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过去在没有自来水之前,都是从河里打水来吃。如果是下雨天,河水不太清,这时候怎么办?就在水缸里打明矾。打了明矾之后,过一会儿,水就变得很清,水里的杂质就沉了下去,水就变得清亮清亮的,就可以来饮用了。这就是静心的道理。
    让杂质沉下去,让思想变得纯净、明澈。儒家的经典《大学》里也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放下与端起
    如果我们到寺院去,请求禅师开示,几乎所有的禅师都会给你说六个字:“看破,放下,自在!”
    人生在世,需要的就是这份从容洒脱。对于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放下。
    中国人都很熟悉日本一休禅师,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据说有一天,一休打破了一个茶杯,这个茶杯是他师父非常喜爱的稀世之宝。打碎了杯子,肯定会受到师父的批评。怎么才能逃过师父的惩罚呢?一休想到了一个办法。当他师父回来的时候,他就问师父一个问题:“师父,人为什么一定要死?”“这是自然的事情呐。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缘分决定的,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这时,一休恭恭敬敬地说:“报告师父,现在我要告诉你老人家一个好消息:你最喜欢的那个茶杯啊,它的死期到啦!”师父听了,哭笑不得,当然也就没有责怪一休了。
    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去面对它。端得起,更要放得下。
    现在我端起的这杯水,大家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呢?大家会说250克重。但我要问的是,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端多久?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没什么:“250克的水杯而已,端的时间再长又能怎么样!”
    确实,端10分钟,大家肯定会觉得没问题;端10个小时,大家就会感到手酸。如果端上10天呢?那你的手臂就会成问题,就会发酸、发胀、发麻、发肿,你就得叫救护车了!虽然这杯水只有250克,但是如果你放不下,端得越久,就会越来越重。到最后,你就会被它压垮。
    在登山运动中,有一条人人畏惧的死亡线,这就是海拔6500米的高度。超过了这个高度,登山的人一定要携带氧气,否则就会缺氧而死。
    但是,有一个人,却没有携带氧气瓶,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并且,最终登上了世界上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乔戈里峰的海拔是8611米。这一壮举,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这个人,就是美籍印第安人蒙克夫·基德。他之所以不带氧气瓶却能登峰造极,是因为他发现了无氧登山运动的奥秘。在颁发吉尼斯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说:
    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作为无氧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欲念愈多,你的需氧量就愈多。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为了登上峰巅,为了使四肢获得更多的氧,必须学会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生命在高处,“觉悟”在高处。大雄峰,就是大彻大悟的生命境界。在这样的高度,任何欲念都不能生起,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就会身陷险境。
    放下杯子,就是看得破、放得下;端起杯子,就是认得真、担得起。在人的一生中,似乎每个人都该做好这两门功课。
    这就是中国禅给予我们的启示。
    拈花微笑《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
    在印度,禅之起源有一个“拈花微笑”的故事:佛陀的晚年,有一天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百万人天不知其用意,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摩诃迦叶尊者成为如来禅的第一祖,此后代代相传,第二十八祖为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是如来禅的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国禅的初祖。他于梁武帝时候到中国传法。
    菩提达摩到中国之时,是中国佛教义理盛行时期,传播“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在文化发达的长江以南很困难,于是他辞别金陵“一苇渡江”,来到河南嵩山。在嵩山九年面壁,等待可以传授衣钵的人,终于等到二祖慧可。此后又经过200多年的六代单传,中国禅从四祖道信开始打开局面,再到六祖慧能,至于兴盛。慧能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六祖坛经》是门人弟子对他生前言论的记录,为中国人所著佛教典籍中唯一称“经”的著作。
    演讲者小传:
    吴言生先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禅学》主编,创办有大型佛教网“佛学研究网”。他师从霍松林及方立天先生,论文《禅诗研究》具有很大影响;他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对禅学、诗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有《佛缘丛书》、《临济大师传》等禅文学著作20余种,并在凤凰大讲堂主讲“禅宗哲学象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