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这些年,博物馆学会讲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人民日报海外版 赖睿 参加讨论

     
    杭州举行“一日看尽长安花——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图为观众在欣赏“三彩釉陶梳妆女坐俑”(新华社:李忠)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梦,劳动美’”影像展。图为谢子龙在自己肖像作品前(摄影:新华社 沈伯韩) 
    “故宫淘宝”的雍正帝“萌萌哒”
     
    “湖山胜概——水印千年启动展”现场
     
    “数字敦煌”展厅
     
    罗湖美术馆外形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博物馆是大众触摸历史,探寻古今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窗口。
    自全国博物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大众观展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若是遇上知名展品展出,往往引起一次全民观展热潮。
    “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大众对优秀公共文化的期盼。对此,各大博物馆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多服务意识,把越来越多优质内容呈现给大众。
    值此,我们一起走近几家艺术博物馆,看看他们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故宫博物院 
    既优雅又开放 
    再过3年,紫禁城就600岁了。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这些年给公众的印象,不似一位迟暮老者,而是焕发出逆生长的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的展览,也来自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人情味的姿态。
    今年“十一”放假期间,除了珍宝馆、钟表馆等常设展览之外,故宫博物院还有多个展览同时向公众开放,包括在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出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在武英殿展出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在神武门城楼展出的“茜茜公主与匈牙利展: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展”、在永寿宫及慈宁宫花园展出的“天禄永昌——故宫博物院藏瑞鹿文物特展”、在斋宫展出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等。这些展览引发大量社会讨论,无数观众慕名前往。
    国宝频繁与观众见面,是近些年大众对故宫的印象之一。前往故宫,已不单是感受昔日皇家宫殿的恢宏,更是欣赏和观摩这里的珍宝。2015年9月,作为故宫博物院90周年院庆的重要活动,《石渠宝笈特展》一经开幕,观展队伍很快就排到了大殿以外的台阶上,而在重点展品如《清明上河图》的展示台前更是人头攒动。当时,国宝书画汇聚一堂——伯远帖卷、游春图卷、出师颂卷、 五牛图卷……仅仅这些展品的大名已经吊足大家的胃口。国宝不再沉睡深宫、遥不可及,文物活了起来。
    敞开大门与大众分享“宫中宝贝”的故宫,还紧跟时代脚步,通过新媒体运营,近几年一跃成为“网红”。
    “萌萌哒”,是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故宫的一种认知。这种认知,很大程度是由“故宫淘宝”建立起来的。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营销几乎都出自“故宫淘宝”之手:帝后画像被“玩”成表情包,每个创意产品都配上“脑洞大开”的文案。威严的皇族历史人物集体卖萌,呈现极大的反差趣味,也成了故宫贴近年轻人的最佳传播方式。
    其实,卖萌的背后隐含着历史的严肃性。“故宫淘宝”背靠故宫专业的学者团队,他们的成文步骤是:研究者写出符合史实的文章,再由一支年轻团队“转译”成符合年轻人阅读习惯的轻松诙谐的语言。
    在文创产品上以卖萌为特色发力的同时,故宫官方微博、微信以及APP展现出来的则更多是优雅。“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以简洁且文艺的文字风格,配以故宫精美的摄影图片,深得网友欢心。正如一个微博网友的概括:淘宝文创卖萌,负责赚钱养家;官方微博矜持,负责貌美如花。
    这几年,故宫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大众。这和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着直接联系。自2012年1月走马上任,5年多的时间里,单霁翔传达的理念是:故宫始终保持着学习心态,并有意识地将故宫和互联网传播有效结合。他曾这样说:“故宫要吸引更多的公众、推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保持一成不变的严肃面孔。吸引年轻观众,必须用年轻人的方式。”
    岁月流淌,近600岁的紫禁城积养深厚,青春勃发。
    浙江美术馆 
    彰显中国传统 
    西子湖畔,玉皇山下。粉墙黛瓦的浙江美术馆与西湖的自然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淡雅灵秀的中国水墨画。
    浙江美术馆是一座年轻的美术馆,自2009年正式开馆至今,短短几年时间,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目前每年举办各类展览50余个,平均每年观众超过6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大馆之一。
    浙江人免费看展的“特权”,在浙江美术馆诞生之日即享有。去浙江美术馆看展览,已成为很多浙江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开馆以来,浙江美术馆陆续举办了黄宾虹、吴昌硕、陆俨少、弘一法师、吴冠中等与浙江艺术文脉有关的艺术家展览。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上,历时近4年、集结了全国127位优秀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让观众通过艺术了解历史。
    2015年10月,浙江美术馆策展创新团队正式组建。创立至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东方智慧”的策展思考,先后实施了包括 “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湖山胜概——水印千年启动展”在内的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展览。
    “东方智慧系列展”,通过展览策划,深层次诠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美术馆的文化身份发掘艺术、文化的内在规律,反映传统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的传承发展现状。同时,将策展视角聚焦于观众的切身体验,融合交叉学科的艺术敏感性,建构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叙事功能,提升大众的文化认知水平,全面强化中国艺术的文化自信。
    浙江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谈到:“浙江美术馆不仅建筑要体现中国气派,展览内容更要彰显中国气韵,树立铸造有特色的浙美品牌,大力拓展国际影响力,实现浙江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以传统之规矩,开当代之生面,这是公共美术馆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浙江美术馆的底气,还来自它丰厚多样的藏品。建馆以来,浙江美术馆以乡情为纽带,吸引艺术精品纷纷“回流”故里。开馆不到半年,浙江美术馆便接收了画家吴冠中捐赠的72件作品。远在美国的画家傅狷夫家属获悉家乡的浙江美术馆开馆后,毅然无偿捐赠331件作品。通过捐赠、征集、组织创作、寄存代管等方式,浙江美术馆从“零藏品”起步,发展到如今拥有2.3万余件不同种类的美术藏品。
    这里是艺术的殿堂,也是美育的课堂,身负教育推广的责任,浙江美术馆还把触角不断向外延伸。例如,2014年发起“艺游乡里——乡村儿童美育计划”活动,以乡村中小学、文化礼堂、文化馆为阵地,把艺术公开课开到村里乡下,填补乡村美育的薄弱环节。
    敦煌研究院 
    开启数字时代 
    说到莫高窟,很多人会想到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栩栩如生的佛像。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因丝绸之路的繁荣享誉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然而,历经岁月长河、饱受风沙水害侵蚀、旅游旺季日均6000多人次客流压力,也让莫高窟不堪重负。一面是络绎不绝的游客,一面是千年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对此,敦煌石窟的管理者——敦煌研究院,很早就迈上了寻找保护和利用最佳平衡点的探索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运用高科技手段为敦煌壁画、泥塑还有洞窟分别建立数字档案,将来用作敦煌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今天,在莫高窟以北15公里的戈壁边缘,2014年8月1日投入运营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筑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米,外形神似飞天缎带。这里以全新的预约模式和“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参观模式,开启敦煌石窟的数字时代。
    新的游览方式安排游客在进入莫高窟参观之前,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对莫高窟文化的背景知识有一定了解,再前往洞窟实体参观。
    或许一些人会对观看电影提不起兴趣,然而走进数字展示中心的游客都表示非常惊喜,直呼过瘾。“特别震撼,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看过敦煌壁画,佛像360度无死角观摩,惊叹古人技艺的精湛。”游览过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游客冯月描述说,身着彩衣的飞天从头顶优雅地舞过,佛像表情细腻传神,衣裳华丽鲜艳,看得如此真切。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得洞窟能够“休养生息、延年益寿”。据悉,数字展示中心的使用,让莫高窟的游客合理接待量由每天的3000人次提升至6000人次。
    然而,“数字敦煌”还远不止此。
    2016年5月1日,养在西北“深闺”的敦煌石窟,正式开启全球模式:“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资源库第一期的30个经典石窟,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石窟都是未对游客开放的。全球网友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360度漫游洞窟,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感受千年文化。借助互联网,敦煌与世界仅有网速的距离。
    2017年9月20日,敦煌研究院举行“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上线启动仪式,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敦煌研究院对“数字敦煌”资源库的中文版进行了英文翻译,并升级数据检索功能,在检索栏中快速自动匹配检索的关键词。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披露,目前已经完成150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拍摄,积累的数据量超过300TB。之后,随着拍摄和制作工作的进一步展开,数据量还将会成倍增长。
    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交流的重要见证。千年敦煌石窟,正借助科技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真正永存的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敦煌是开放的“结晶”,封闭不可能产生莫高窟,今天,我们依然延续这种开放精神,敦煌文化需要多民族、多国家研究。
    罗湖美术馆 
    对话当代城市 
    深圳罗湖区,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罗湖美术馆正是这里文化与城市共荣的一种尝试。
    罗湖美术馆是由原罗湖创意文化广场升级改造而成,展厅面积达3300平方米,从建筑外形到内部空间,视觉层次丰富,呈现出现代气息。与罗湖一样,罗湖美术馆有着鲜明的改革与创新基因。
    规划者在密集的街区中开辟出这样一个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把艺术家的工作场所和作品置放到城市丰富的环境之中,去和当代城市对话。艺术需要城市的喧嚣,反之艺术活动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生活。由此,罗湖美术馆既是一个生动的城市生活舞台,又是公众接触艺术的一个界面。
    作为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罗湖美术馆一方面依托自身展馆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策展方面突出彰显罗湖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展览,另一方面又把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引进罗湖,为罗湖注入一个多元的文化景象。
    例如,罗湖美术馆今年6月举办的“闻香识罗湖——原弓个展”,围绕“闻香识罗湖”的主题,通过现场互动装置,释放出各种自然香气,加上多媒体视频的播放,为罗湖观众带来一场可听、可视、可触、可嗅的艺术盛宴。艺术家原弓曾参与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弥漫”主题的创作,当时引起国际艺术界强烈反响。此次,原弓带来5种代表罗湖味道的香味,让它们在现场蔓延。观众不仅可以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还能追忆香料的起源,闻香识罗湖并思罗湖,唤起大家对于罗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桥头堡的记忆,增进民众对罗湖文化的认同感。
    艺术源于生活。除了专业水准高、学术性强的展览,罗湖美术馆还持续开展大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艺术展览项目。罗湖美术馆深入挖掘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曾举办“罗湖区临帖展”“深港澳女子书法展”“幸福老年人书画展”等贴近生活的群众性展览。罗湖美术馆相关人员表示,美术馆今后还将继续举办公众导览活动,并以观众现场艺术创作的形式,增加展览的延伸性,为市民带来更加多元、丰富的展览,把“艺术惠民”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