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疆域图模拟 胡适先生曾经提出,自然科学包括历史考证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然而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必须要先有了相应的证据才能做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中国史学界有大量的专家都否认夏朝的存在,而国外绝大多数历史学者甚至连商朝是否存在都持怀疑态度,更别说夏朝了。 二里头遗迹,这可能是夏朝的都城 即便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已经发现了河南二里头遗址,并用C14测算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遗迹,但是很多专家仍然把这个作为“孤证”,甚至否认了C14的结果,继续将夏朝文明从中国历史中抹去。但是后来有工作者在贵州地区发现了神秘的水书,和二里头遗迹中发现的神秘字符对照之后,竟然发现二里头夏朝遗迹中的文字竟然和水书能够完全对应!这些工作者认为贵州地区的这些人,很可能就是夏朝遗民! 水书 水书也称殄文或者反书,之所以被称为水书,是因为现在使用这种文字的基本上都是水族人(也包括部分布依族部落)。这种文字和甲骨文、金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在思想观念上却和甲骨文及后来演变的汉字是反着的。 水书、甲骨文、金文、汉字对照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文和甲骨文有很多文字都是相同的,也有很多是和甲骨文呈镜像的关系,根据水书的传承人解释,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鬼神才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而我们的人生全都是虚无缥缈,只是一个暂时的幻象而已。他们也使用八卦图,但是看起来要更原始一些,而且和我们现行的《易经》有很大的不同,非常值得研究和传承。在他们的日历中,八月相当于我们的腊月,是一年的结束;九月相当于正月,是一年的开始。 水书 所以,水族的文字只写给鬼神看,而且和国史君(国史通论)之前讲的女书不同,水书是传男不传女,只有个别的人才有资格传承这种文化,这些人被称为“鬼师”,是可以和鬼神对话的人,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二里头遗迹中的字符与水书的对照 但是遗憾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水书的传承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水族同胞都已经很难有机会接触水书。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既然发现了我们兄弟民族仍然在使用古老的文化,如果它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实在是太悲哀了! 延伸阅读 传说中夏朝存在了400多年,我们只知道其间发生的几件事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古代王朝,曾被定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朝从大禹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将夏的范围定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然而对于这几百年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深信不疑。直至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对于夏朝,顾颉刚有几个重要观点: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第二,夏启、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两汉的人们编造的,此即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第三,顾颉刚并不否认夏朝的存在,但主张依靠考古,而非文献去考察夏朝史事。 在顾颉刚的影响下,20世纪中后期至今,国内外不少历史著作、历史教科书都是从商朝写起,将此前的历史视为传说时代。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 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从文献逻辑上验证。在约3000年前的《尚书·周书》中,即有关于夏朝的记载,那么如先秦史学者朱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到商,犹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同时,《史记》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那么司马迁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一定不会没有依据。如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学者们很快注意到,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