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王朝奠基人之一,周朝制度和文化的开创者。他是孔夫子的偶像,曹操的榜样,周制与周文化开启了中国礼乐文明,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都是周公的孩子。了解周公就是了解我们自己。 孔子、曹操是周公的铁粉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本课我们讲周公。 周公很有名,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看来孔子时常梦见周公,不能梦见周公他就觉得自己衰老了、衰败了,很沮丧。孔子是个老实人,他说梦见就是梦见,能否梦见周公对孔子很重要。孔子很崇拜周公,是周公的“铁粉”,详情我们下节课会讲。 曹操在诗歌《短歌行》中是这样收尾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很骄傲,但他以周公为榜样。 孔子一生崇拜周公 孔子时常梦见周公,不能梦见周公他就觉得自己衰老了、衰败了,很沮丧。 周公在民间也是家喻户晓。至今,中国各城市的地摊上到处都能看见《周公解梦》这样的书,周公是所有解梦人的鼻祖。为什么?因为《周书》记载周武王做梦被惊吓了,周公来解梦,周公说:“上天惊以悟王”,上天让你受惊是要告诉你天命,上天要让我们去征服商,“王其敬命”,你就请敬重天命。可以说周公是最早的能够通过梦境判断天意的人。他有点像犹太人的先祖雅各,善于判梦,善于解梦。 另外,民间也用"行周公之礼"的说法比喻新婚,就是夫妻入洞房被说成"行周公之礼"。这为什么?因为周公规定婚前不能有性行为,所以入洞房就成为"行周公之礼"了。 周公是中华文明设计师 周公的名字叫姬旦,他是周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生卒年不清楚,推算大约在公元前1082年到公元前1010年,距今三千多年。 《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周武王砍下了商纣王的头以后,在周武王登基为王的仪式上,是“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你看,周公旦是拿着大板斧,毕公拿着小板斧,散宜生、太颠等人拿剑,保护着武王去登基。周公的形象是一个武人的形象。孔子很崇拜周公,但孔子是文人,没有记录说孔子提着大板斧到处走的。 周公很有名,并不是因为孔子是他的铁粉,也不是因为曹操以他为榜样。他在周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有名,在周朝早期的青铜鼎上,记载了周公的一些事情。一个是周公东征,二是周公主持祭祀和占卜,三是周公负责安置殷移民。 周公方鼎及铭文 铭曰:“隹周公邘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咸□。公归荐邘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乍尊彝。”记述了周公东征获胜回归后在周庙进行的祭祀活动。 这个周公方鼎,又叫“爯鼎”。这个鼎上记载了周公东征的事情。《史记》中记载的周公的形象,不是文人的形象、是武人的形象。 周公是周制的开创者,是周朝整个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开创者,总设计师,也是周文化的开创者。在周公开始三千年的历史中,我们中国人其实就创造了两个制度:一是周制,即封建制度,这是周公创立的;还有一个制度就是秦制,这是秦始皇创立的。 周朝的制度之下,中国的文化非常繁荣。我们知道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全部都产生在周朝、产生在周朝的东周时期,或者说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它在时间上属于周文化。 诸子百家之后,中国就不再有独创性的大思想家,思想停滞了两千多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秦制。秦朝以后中国人选择了秦制,但是在文化方面依然享受的是周文化,所以秦朝以后中国的历史,可以用“周文化秦制度”来粗略地概括。可以说周公的贡献,一是在于他创立了周制,第二是在周制下带来了中华文明的繁荣,中国人开始从蛮荒时代,步入到以礼乐为代表的文明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周公是中华文明的总设计师,或者说他开启了中华礼乐文明。 我计划从四个角度入手讲周公,分两节课来讲完。一是周公摄政与东征平叛;二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三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四是以德配天的礼教的创立。下面我们先讲周公摄政与东征平叛。 周公摄政与东征平叛 公元前1043年在征服商朝以后不到四年,周武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当时只有13岁,周公摄政为王治理国家。但是麻烦事马上就开始了,叛乱四起。这场叛乱很奇怪,居然是周公的三位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约着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块叛乱。他们联合叛乱,周公可以说是内外交困。 周公平叛 周公的三位亲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约着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块叛乱。周公内外交困。 这场叛乱为什么会发生?商人想反抗这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周公的亲兄弟们也参与叛乱呢?周公的亲兄弟参与叛乱,这涉及到当时蛮重要的最高领导权力的交接制度问题。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最高领导权力的交接,在当时处于不确定和探索之中,所以造成了这么一场动荡。我们知道美国大选,美国是每四年一次通过民主选举来完成总统的权力交接,这是一种民主法治的权力交接制度。 但是在当时的周朝,是什么样的权力交接制度呢?大家知道中国最早的权力交接制度叫“禅让制”,尧、舜、禹时期就是“禅让制”。“禅让制”的特点是选贤举能。它不是按血缘来世袭,而是在各部落、各部族之间,选择一个能干的、贤能的人来当王。“禅让制”不是比较规范的法治的制度,它更多是一种贵族协商制,或者说是一种贵族博弈协商制。 夏商周执行的是“世袭制”,但是这个“世袭制”很不规范,它留下了很多权力斗争的空间。“世袭制”的最高统治权力在家族内部血缘传递。但是,是传给弟弟,传给其中任何一个儿子,还是只能传给嫡长子呢?这都不确定。 我们知道,如果是传给弟弟,兄弟之间就会有争权;如果传给儿子,儿子之间就会争权;只有传给嫡长子,确定了只传给嫡长子,其他人都别想了。这样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权力替换时期的血亲之间残酷的权力斗争。夏朝商朝都没有确立明确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每次权力交接都比较血腥,冲突大。 周武王去世以前,曾想传位周公,但周公拒绝了,最后传位给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如果按照“世袭制”传给弟弟,管叔鲜可是周公的哥哥,应该传给管叔鲜。如果传给了长子周成王,谁负责当摄政王呢?这也没有明确的制度,“世袭制”的成熟经过了好多朝代。 因为周公比较能干,周武王倾心于他,所以周公就当了摄政王。这样在兄弟之间是有矛盾的,周公当摄政王马上引发了叛乱,这不仅仅是周公和周成王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周公跟他的几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周公跟其他贵族之间的关系。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以下有三公,三公是周武王之下权力最大地位、最高的三个人,第一个是太师太公望,俗称姜子牙,他是周朝的军事领袖,也是牧野之战的军事指挥长,敢死队的队长,他的地位很高。西周建立以后他就封在齐国,现在的山东大部分归太公望;还有一个是太保召公奭(音shi),召公奭权力也很大、地位很高。他是周文王的儿子之一,跟周公旦同父异。他跟周公旦的分工是,陕西基本是归召公奭管,陕西以东才是周公旦管,可见他的权力也很大,而且他对周公旦摄政是有看法的。但他是支持周成王的,更不用说太公望。姜子牙太公望是周成王的外公,太公望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太傅就是周公旦。当时,周公旦除了要平衡几个兄弟之间的权力之外,还必须要处理好和太师、太保之间的关系。 要理解周公建立的封建制度,首先要理解周公和其他贵族之间的关系。周公跟其他贵族之间是有权力的相互约束和制约的,周公并不能够为所欲为,周公必须在和其他贵族共处的背景中,来构建国家制度,这就是后来的封建制度。 周公封建 周公的三位亲兄弟反叛周公,他们在战略上犯了一个大忌,这个大忌就是他们居然去联合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周人刚刚平定商朝,商朝人还很多,这三个兄弟居然跟商纣王的儿子联合,对周人的主流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息,是他们共同的危险。于是商朝贵族的主流太公望、召公奭、周公旦,放弃了他们之间的分歧和猜疑,他们携手共同对敌。于是,周公带兵东征,花三年时间镇压了反叛。 周公东征路线图 《史记》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诸侯咸服宗周。” 周公东征的路线图就是从现在的陕西出发,往东进入洛阳一直打到山东的曲阜这一带。大家知道齐国是封给姜子牙的。所以,当时其实是齐国由东往西,周公和召公由西往东,夹击聚集在河南的叛乱力量。 结局很清楚,《史记》记载:“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周公奉了成王的命令,其实那时候成王才13岁,谈不上奉成王的命令,而是以成王的名义兴师东伐。做了大诰,大诰就是动员令。“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诛杀了他哥哥管叔,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也被诛杀了,蔡叔被放逐了。“诸侯咸服宗周。”诸侯都服气了。 周公东征是周朝的主流贵族的一次联合行动。周公东征的受益人主要是三大贵族系统,第一个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在齐国,打下靠近齐国周边的反叛力量,这些领地都归了齐国,所以齐国的势力坐大,并且齐国拥有征伐权,就是说齐国可以不通过中央王朝,不通过周成王,自行可以直接决定对其他诸侯进行征伐。这个权力很大,因为姜太公功劳很大,而且姜太公是周成王的外公;另外一个受益的就是召公,召公控制了陕西,并且控制了河北这一带;周公则维持了对河南的控制。 这场战争下来,三公的势力都得以扩充。所以理解周朝的制度,一定要理解周武王去世以后,实际上就是一个贵族共和的局面。贵族共和表现在周公、召公、太公望还有其他的贵族之间,是一个联盟体。 周初有七十一家大贵族,这些大贵族共同拥戴周成王作为天子,但是在他们自己的国家之内,他们是自治的。他们的军队,他们的经济,他们的官员任命,都是自我管理的。所以这是七十一个独立的邦国,但是拥有一个联盟主体,这个联盟主体就是周成王。 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我们讲封建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了解封建制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这是一个贵族联合体,是一个由贵族联合构建的国家。周公东征成功,平定了叛乱,又建了洛邑。周族的控制中心向东,以便于更好的去管控东方之国,他启动了礼乐教化,构建完这些事情以后,七年就还政于成王,不当摄政王了,退回到“公”的位置。“公”的位置是低于王的。 周公还政于成王 “世袭制”里面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周公时代得到巩固,并且拥有了合法性。 中国经过了尧、舜、禹的“禅让制”,进入到夏商周的“世袭制”,经过周公当摄政王并且最终还政于成王,“世袭制”里面的“嫡长子继承制”,得到了巩固,并且拥有了合法性。这成为后来儒家伦理里,一个很重要的合法性的基础。我们一讲周制,孔子说“吾从周”,周制的第一条,或者说周公制礼的第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不仅仅是天子家庭如此,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各级贵族,各个大大小小的家庭,也都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安排,还有相应的伦理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最早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的国家。大家知道英国也是上千年的“长子继承制”的历史,但是英国和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有一点重大的区别: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的只是爵位、官职,并不能全部继承所有的财产,财产还是要在兄弟之间分割的,长子可以多分一点,但其他兄弟不能没有;英国的“长子继承制”就不同了,不仅由长子继承爵位、继承官职,而且长子会继承全部的财产,这个很绝。那么弟弟们怎么办?弟弟们就自谋出路。所以英国就出现了弟弟们都去闯世界,到世界各地开拓殖民地。因为他们在家里面什么都没有,既没有荣誉、地位,也没有财产。什么都没有,他们就只能到外面去抢。英国的“长子继承制”做的比中国更绝。 在学术上,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又叫“析产制”。所谓“析产制”就是财产是要分的,这就造成中国的贵族随着孩子越来越多、人口增加,财产就越分越细,几代之后中国就没有大贵族了。 英国维持了大贵族传统,所以英国的贵族文化一直都比较兴盛,一直都没有中断。就因为它的“长子继承制”不是析产制,而是爵位和财富全部归长子所有。 周公VS大卫王 周公在中国开始巩固和完善王位世袭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犹太人的大卫王,他比周公晚几十年,也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但是他多妻多子,他没去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所以犹太人的王位继承就非常混乱,最高权力的交接一片混乱。在他的儿子所罗门王以后,国家很快就陷入了混乱。 大卫王 周公在中国开始巩固和完善王位世袭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犹太人的大卫王也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王位世袭制。但他没有确立“长子继承制”。 大卫王跟周公年龄相差几十年,他们有一些共同特点:作战很厉害,是军事家,都是政治家,同时他们都是诗人。还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都信仰上帝,祭祀上帝,而且他们都留下诗歌。 但是有两点不同,一点就是大卫王的时候,犹太人已经进入铁器时代的初期,犹太人的武器已经出现铁器兵器。这个可比中国先进了一个技术代,中国周公的时候还是青铜器;还有一个差别就是,周公建立了一套稳定的礼制,稳定的国家制度,这样使周王朝得以绵延八百年。而大卫王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制度,他在治国上是不如周公这么善于思考和善于构建的。 所以说,当我们把中国历史放到世界历史范围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周公那个时代,中国人是走在历史前面的。像“嫡长子继承制”带来秩序的稳定,减少国家内部的纷争,这么一个制度的完成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属于最早的系列。这是由周公构建的。 在周朝的制度下出现了中国的诸子百家,出现了非常繁荣的文化。而且确实在周朝的时候,因为它是贵族制度,国家之间有竞争,贵族之间讲荣誉。所以整个社会有荣誉感,特别讲尊严。这跟秦王朝建立以后很不一样。周朝的时候思想非常活跃,人非常有个性。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周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文明成果,“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明多么昌盛啊!我追随周。 我再总结一下,周公东征平叛稳定了周朝,同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对贵族们进行了分封,建立了一个有限的中央王权的、各贵族国自治的这么一个贵族共和的特殊体制,叫封建体制。我们下一节课会讲的更详细。 (作者:杨鹏,著名学者,哈佛大学亚洲中心研究学者。著作有《成为上帝》、《东亚新文化的兴起》、《老子详解》、《上帝在中国源流考》、《为公益而共和》,2016年在美国出版《DAODEJING》英文译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