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儒家“仁爱”遇到难缠的墨家“利害”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上海观察 顾骏 参加讨论

    人类思想体系本质上都是逻辑体系,而一切逻辑体系的共同特点就是必定具有无法论证,也无需论证的逻辑起点,比如几何学公理,“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直线”。
    在如何设置逻辑起点上,有两条不同思考路径,一是不可论证的先验认定,另一是无需论证的经验实在。
    前者比如有基督教。后者可见之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初次展开,其逻辑出发点是“人是要吃饭的”,但与动物不一样,人的食物来自于自身的生产,由此推论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概念及其相互联系。除非如中国古人所相信的,人可以“辟谷”,不吃饭也能生存,否则,就不用讨论这个思想体系在起点上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总体上,西方思想体系往往从某种先验认定出发,典型的如“神创论”或“自然法”,由于其预设高度抽象,推论也往往具有普适性。而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往往来自直接经验,保持着同现实生活的鲜活联系。在关于人与人关系的认知上,这一分野导致了中西方之间的深刻区别,也提供了仁义之学的延展空间。
    西方基督教采用“神创论”性质的人性假说,其预设是神与人的关系高于人与人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人,相对神都是“罪人”,都必须“谦卑”。因此,不管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存在多大差距,放在神与人的关系尺度上,都可以忽略不计,犹如微积分中再大的常量如果以“无穷大”为分母,都只能是“无穷小”。由此导出的博爱、平等等同人与人关系相关的概念,都具有泛化的倾向,所谓“人是生而平等的”的政治理念无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世俗版。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孟的仁义之说没有求助于神学的预设,而是直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揭示了仁义观念发自每个人直接体验的特征,而所谓“本朝以孝治天下”的说法,更将直接的、具体的、个体的身心体验作为国家治理原则的起点。未经抽象的人保留了全部的现实属性,所以,中国思想体系所讨论的人与人关系,在理论上必定具有差异化的内涵,“亲疏有别”、“尊卑有序”因此成为逻辑必然。既然古人津津乐道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属于“熟人间伦理”,相应地,“义”自然也难脱“差序格局”的窠臼,所谓“礼治”无非就是将人与人不平等嵌入差别性制度之中而已,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仁义有差”,孔孟留下的这一理论或逻辑缺口,给了儒家之外的“百家”得以展开的空间,也为中国思想体系整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结构性条件。
    在诸子百家中,攻击儒家最不遗余力的是墨家,但墨家攻击的不是仁义本身,而是其界定的仁义概念为什么要因人而异。
    墨子从诘难儒家“分等”的思维逻辑内在不自洽开始“非儒”。墨子认为,儒家主张“亲亲有术,尊贤有等”,但《仪礼》却要求,服丧,为父母、妻子和长子都要三年,而为伯父、叔父、弟兄、庶子只需一年。如按亲疏定时间,亲多疏少,妻子、长子与父亲相同,是合理的。但要是按尊卑定服丧时间,那把妻子、儿子与父母并列,就是大逆不道之极了。
    墨子在儒家“亲疏尊卑”两套价值排序原则相互冲突上挑刺,并不是在玩逻辑游戏,虽然在中国文化背景上,墨家可以算最有逻辑思维的学派之一。从逻辑上撕开缺口之后,墨子首先力图颠覆的是儒家将仁义局限于特定人群之内的狭窄眼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