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两国的“内禅” “内禅”是指君主提前传位给本家族的成员,一般是传给太子。“内禅”起源很早,春秋时期,晋景公在自己病入膏肓之时,立太子为君,一个月后,晋景公病故。然而赵、宋两国的“内禅”却都是在君主身强体健之时举行的,不得不说也是受了“禅让”之风的影响。 赵武灵王以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名垂青史。早年他娶韩国公主为夫人,生公子章,立为太子。后来他宠幸吴娃,改立吴娃所生的公子何为太子。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0年),吴娃去世。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年)五月戊申日(初二),赵武灵王传位给十岁左右的公子何,是为赵惠文王,并于当年改元,赵武灵王自号“主父”。 赵武灵王传位的具体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比如他对吴娃的感情、对公子何的宠爱,希望明确君臣之位以让其他公子死心,当然还有博得美名等因素,除此之外,笔者推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赵武灵王想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开疆拓土上。传位当年,他就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秦国,窥探秦国虚实,在之后几年,他带兵攻灭了中山国。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已经被封为安阳君的公子章来到赵都邯郸参加朝觐之礼。可以想见公子章此时的失落心情,他要向自己的弟弟行君臣之礼,群臣顾忌他的身份也不太敢和他接近,而他可能终生都要在这种环境中度过。见到公子章如此窘境,赵武灵王不禁心生怜悯,毕竟血浓于水。于是,赵武灵王准备把赵国的代地(今山西、河北、内蒙古交界一带)全部封给公子章,立他为代王,但这个计划最终没有实施,毕竟这么做对赵国来说并无益处。不过,公子章却认为自己翻身的机会来了。朝觐之后,赵武灵王携诸子和近臣到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境内)离宫游玩,公子章随即在沙丘发动政变,试图杀掉赵惠文王,结果被早有准备的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李兑等人挫败。公子章逃往赵武灵王所在的宫殿避难,公子成、李兑紧追不舍,到底还是杀了公子章。两人为了防止赵武灵王秋后算账,把赵武灵王一个人困在沙丘宫三个多月,年仅五十岁的赵武灵王最终被活活饿死。 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丛台,相传丛台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 宋王偃也是年少即位,亲政后奋发图强,《史记》称宋王偃“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宋王偃晚年嗜杀,《吕氏春秋》载:宋王偃曾问他的宰相唐鞅:“寡人杀的人已经非常多了,但为什么群臣并不畏惧寡人?”唐鞅回答说:“大王杀的都是作恶之人,那良善之辈自然不畏惧大王,大王要想让群臣都畏惧您,那就不分善恶随时杀人。”没过多久,宋王偃就把唐鞅杀掉了。《说苑》中还有宋王偃屠城的记载。因为这些暴行,诸侯都将宋王偃比作传说中暴虐的夏朝末代君主桀,称宋国为“桀宋”。 公元前290年,齐湣王大举进攻宋国,《战国策·赵策四》称在此情况下“宋置太子以为王”。促成此事的因素可能也非常复杂,比如宋王偃打算亲自带兵上前线和齐军拼命,预先立太子为王以稳定后方;或者他是想团结宋国那些对自己不满、但拥护太子的臣民……总之,宋王偃把王位禅让给了太子。宋国还真出现了上下一心、共同抗敌的局面。恰在此时,赵、魏、燕三国结成同盟,准备共同出兵伐齐。最终宋、齐两国达成妥协,宋国割淮北之地与齐国,齐国派一名大臣到宋国当宰相,随后齐国撤兵。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前287年,赵国宰相李兑给齐湣王写信时说,宋国太子已经流亡国外,宋国境内太子的亲信党羽在图谋发动政变。宋国太子出逃的原因不详,或许也是权力之争的结果,帝王之家父子相残的事件在历史上数见不鲜,不足为奇。宋国内部的混乱给了外人可乘之机,公元前286年,齐灭宋,宋王偃出逃,死于魏国的温邑(今河南温县境内)。 “宋公栾”青铜戈,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青铜戈上有错金鸟篆铭文和错金变形兽纹,造型精美,是宋国国君的御用兵器。 一个万人称赞的制度,三位励精图治的君王,两者的结合为何会产生一个又一个悲剧?赵武灵王之死一方面是他个人情感的波动,一方面与赵国公子手中权力较大也有关,历史上赵国诸公子之间争夺君位的斗争频频发生:赵烈侯卒,公子朝与赵敬侯争位;赵敬侯卒,公子胜与赵成侯争位;赵成侯卒,公子緤、公子范先后与赵肃侯争位。公子章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政治传统”。燕、宋亡国是因为内乱,而内乱是因为争权。以上三场禅让引发的悲剧,归根结底还是权力之争。权力的诱惑足以使人变得疯狂,疯狂到最后便可能是身死国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