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当代书法品格坚守与继承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国孔子网 张晓芮 参加讨论

    清末到当代,是中国社会变革与文化历史性转型的一个世纪。传统绘画,音乐、文学都顺应时代完美融合,顺利转型。而书法一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在社会变革期因无法适应异域土壤而被排斥在整个审美环节之外,在这期间传统书法的传承不再是理所应当,反而成为了一种态度。在这一百多年左右,时代成就了中国书法新的面貌即近现代书风,经历了由旧书法解体到新书法建立的迷茫期。1985年10月“中国现代书法首展”诞生了现代书法这一书法形式。现在书法形成的这三十余年中,中国书法在现代语境中找到了可以落地扎根的土壤,中国书坛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中国书法继晚明行草辉煌之后,走过了重金石的清代、文化转型的民国和新中国的建国之路,终于得以拨云见日,异军突起,其艺术高度备受关注。
    当代著名书法家邱振中说:“书法是革命者不大涉足的地区,但这场风暴注定扫遍一切视觉领域,书法在劫难逃。”当代书法已然被这场风暴席卷开来,各类展览将当代书法的新面貌完美呈现。现代化展厅的高、大、阔的视野与展厅书法笔墨的视觉张力形成了三维视角中的多位审美体验。作品形制宏大与字体的丑秀以及笔墨的粗细、枯润、焦湿,拙巧、强烈对比组合成为当代展厅书法创作的主要手法。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说:“所谓巨幅,不是指一两张八尺宣、丈二宣,而是指至少在三米乘三米以上的尺幅;所谓大字,应该是五十公分见方之外。巨幅不一定是大字,大字也不一定即是巨幅,其作品尺幅既巨,字又大,才可谓‘巨幅大字’。创作巨幅大字不是一般所认为的‘猎奇’‘哗众取宠’,其实巨幅大字是现代艺术展厅形式的需要,这种形式具有现代性,也是切入当代艺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当代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陈振濂先生的个人展览中都可看到纵做顶天立地,横占一面墙的作品,更是将巨幅作品的尺幅之大感染力表现到了极致。王冬龄先生说:“半个多世纪的学书和创作经验,我以为必须大力倡导巨幅大字、狂放大草以及现代书法,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拓展中国书法创作的崭新气象,使中国书法在世界艺苑中大放异彩,风姿独立。”
    2008年9月28日至10月4日,陈振濂先生代领团队前往河南郑州进行巨幅书法的创作实践,他在自己创作巨轴书法的手记中谈到:“如何去占领空白,切割空白,塑造空白,引导空白,是写超大件作品时一个艺术家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巨轴书法今日的面貌不单单是标新立异夺人眼球,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当代书法家在对待书法这门艺术的心血和成果。陈振濂先生还说到:“要日日有新境、一作一面貌,每天都会遇到无穷尽的自我挑战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要求,永无止境、永无终点,这样的要求对我们今天的书法而言,实在是太需要了。它可以治我们的思想懒惰之病;治我们的想象力贫乏之病;治我们的技法与艺术表现单调乏味之病;治书法作品千篇一律还自认为是个性之病。”巨幅书法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们对传统的尊重,更离不开他们对待中国书法传承的赤诚之心,这种使命感使艺术家们重新审视传统书法,从新界定书法的发展方向,同时身体力行,将自身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以为中国的书法发展并不是靠纯熟的技法将其推到新的高度,而是中国书法的高度就在那里,需要我们去攀登,去触碰中国书法的灵魂的居所。
    当今巨幅书法是时代赋予它的本能,中国书法的魅力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就像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可以在大荧幕上呈现角色,也可以在话剧的舞台上塑造经典,这便是艺术的特性,它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中国书法在晚明以巨轴的形式横空出世,当代书法以更甚之的巨幅大字形式愈演愈烈,宛若古今书坛共同探讨其书法的奥妙,他们的时空对话是书法依托传统的内在需要,也是今人对中国书法完美传承的无限渴望。
    纵观书法发展的历史,书法艺术在历朝历代都焕发着新的生机。唐代,张怀瓘极力推崇“神采论”冲出“法”的禁锢,首次创立“神、妙、能”的书法审美等级形式。早在东汉时期蔡邕的《篆势》中“神采”一词亦现,虽然已经超脱了形质,但是尚未与其对立,同时提出了“为书之体,需入其形”的观点。在此之后其理论支点就渐渐由“势”与“力”上升到生命意识的审美散发。到了晋朝,书法的境界被“骨”“肉”“筋”所取代,正所谓“善笔力者多骨”,这种由象到意的过渡形成了人格本体的审美高度。晋之后南朝书论把本体的感知提升至“妙”的审美境界,追求一种超脱的审美体验。
    当下的人文环境已经与传统书法的生存环境大相径庭,不仅文人阶层完全消失,中国书法的精神内涵受到不同文化相互挤压,已经支离破碎。一些有识之士也在客观地评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对当代书法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探讨精神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它不仅是清中晚期及民国书法的延续,而更是对前两个时代的超越。这是一个在思想、意识及艺术上开放的年代,是一个需要多种艺术风格全面发展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开拓型书法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清中晚期是以发掘了大量碑刻、摩崖、金文等而以复兴碑学为其旗帜超越了历史的话,那么当代则在“文人书法”之外又寻找出一条前人还未开辟的“民间书法”之路。它将那更为自由、朴拙、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艺术精神融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开拓出了一块新的艺术疆域。因而,当代的书法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社会条件取决于生产条件,一个时代的艺术实践是否具有进步意义的标志即改造旧的艺术生产技术,发展新的艺术生产技术。艺术生产中的主体、生产与消费、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这种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刺激艺术生产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审美祈尚的不断提升与发展。黎东明先生说:“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的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模仿和照搬传统生产关系中的范式结构,是不可能达到或满足处于当下的生产关系中的艺术实践者和欣赏者的要求的。”如今的书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属性,需要我们去亲手缔造属于当代的书法盛世。而晚明书坛多元的发展态势以及晚明文人面对变革的积极心态,都与当下的多元文化交织的人文环境在某种层面是相契合的,通过探寻晚明书法变革的诸多因素启发了笔者对当今书法的思考。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分支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不论是国画,音律,舞蹈还是书法亦或是建筑,即便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更新,即便是赋予了现代性的书法,也绝对不可能离开传统而独立存在,现代性批评实践较之传统批评,要求更具有其批评的理性、科学性和学理性。这是一个涉及传统批评的现代性转换的问题。那么“性”代表着什么就显得尤为关键。
    其一,虽然当今书法侵染了现代艺术的属性和特质,但是其核心仍然是“文化”,当代书法并不是要完全被现代艺术同化。那么,书法现代性就具有了实验性。这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中分寸拿捏的过程。如今西方各类“现代主义”艺术形态各异,也不乏“前卫书法”的另类形式,但是这些毕竟不是艺术创作的典范,是不足以作为蓝本来参照的。西方艺术机制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而中国书法是受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浇灌的结果,书法已经深深的根植于其历史环境,如果想彻底摆脱汉字的字形,打破传统认读模式,抽象的再现,那只能是一种跳脱书法本体的延伸艺术了。离开本民族文化殷实的土地盲目地追求“新奇”,必定缺乏深厚内蕴,显得十分肤浅,这也是无足为怪的。
    其二,紧扣文化内涵,保留原始的性质至关重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展趋向里传统书法依然占有不可更改主导地位,新世纪中国文化的主体依然是在传统儒、释、道文化精神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不变,不发生大峡谷式的文化断裂。传统书法在表现形式与内涵经过上千年的探索,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高度的和谐与统一,艺术形式与艺术灵魂,已溶为一体。当代书法要表现什么,怎么去表现,他们没有准确的文化支撑,意识是模糊的。而传统书法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有着牢固的意识支撑和文化基点。
    其三,开放性思潮的持续渗入,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活力,虽然书法在汉字固定结构制约下的自由度是有限的,但是,艺术家的思想是无限的。优秀的书家总是能在不同时刻发散出对书法的新体悟。西汉扬雄认为,人们所表达的“言”和“书”应该是其“心”中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在《法官?问神》指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强调了书家个性品格与书风的关系。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到:“不由灵台,必乏神气”。也强调书之出于心胸,古往今来,有多少书法家在传统与自我风格的创新中独放异彩,王羲之的叔父王廙曾作《孔子十弟子图》画赞勉励王羲之,文中说到:“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王廙提倡书画的独创精神,主张书画艺术不能死守古法而失去自己的个性特征。后来王羲之能自成一格,创造出风格鲜明的书体,与王廙得教育恐也不无关系。
    晚明书法变革便是守住了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涵,顺应时代需求恰当的形成了时代风格。当今书法之所以没有形成共识的艺术革命,没有使广大书法爱好者接受,关键恐怕并不在于书法界传统、保守、顽固,而是在没有将表现形式和文化支撑完美契合。此时盲目的斗争,只会元气俱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艺术革命也不再是艺术领域的常态,当下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已经使得艺术日日有新貌。文人旧梦已逝,经典确难超越,但却不意味着只能膜拜过去。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最终的柳暗花明势必要积极寻求合适的发展轨道。领会书法艺术的生存结构和历史处境,是现代人决定重新拥有书法的方式。将当代书法与古代经典相比,难道是满眼的差距么?当代,现代书法将中国书法注入符合时代审美的魅力,其价值等同于历代书法的艺术风貌,高古的气质无疑是书法的宝贵所在,但是现代书法的表现形式是适合当代人的释放途径。无论以怎样的面貌去呈现中国书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尽善尽美,而是弘扬文化品格,优劣也不是艺术品评的最终目的,一切围绕书法的文化现象都是为书法精神而存在。当今的书坛不缺乏创新和实践,缺少的是普罗大众对书法品格的坚守,书法的品格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对书法品格的坚守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坚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经历过被排斥、被纠正、被拆解,今天,中国书法依然能够以宏达的气象存在在世界的艺苑,其根本是来自于它贯穿数千年的文化精神,当今的中国书法已经不是被文人阶级成就的文化艺术,他是成就中国精神的一根主动脉,坚持中国特色的道路离不开传统文化艺术赋予中国的文化品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