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文物也有生命,修复青铜器就像给人治病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城市快报 肖明舒 参加讨论

    今年年初,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成为“网红”,该片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了北京故宫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也让这些国宝守护者开始受到外界的关注。
    在天津博物馆,也有这样一群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在鲜有外人踏入的角落里,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血守护着那些珍贵遗存。
    
    清除青铜釜锈迹
    青铜器修复一般有十多道工序,包括清洗、去锈、整形、补配、焊接、雕刻、上色、做旧等,虽然如今有一些现代化辅助设备,如便携式显微镜、超声波清洗器等,但是绝大部分修复工作依旧要靠手工完成
    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馆员刘根亮就是这些文物修复工作者中的一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天津博物馆工作开始,他的工作之一便是修复古代青铜器,一批批锈迹斑斑甚至支离破碎的青铜器,经他之手仿若穿越几千年的时光获得了重生。
    和人们印象中整洁的博物馆展厅环境不同的是,刘根亮所在的修复室,更像一个车钳铣刨磨的车间。他的工作室中有大大小小各种仪器设备,工作台也被各种扳子、锤子、钳子、手术刀、锯条等占据。除了一些基本的修复工具外,还有很多他们自制的修复工具。刘根亮表示,文物修复并不局限于专门的工具,加上自己是个左撇子,一般的工具用着都不顺手,而且每件文物的器型都不相同,一些基本修复工具并不能实现修复时想得到的效果。“好在我从年轻时就是一个喜欢动手的人,喜欢收集各种小零件自己改装、创制修复工具。”刘根亮说,这些工具帮助他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修复作品。
    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青铜器大多是比较完好的,其实不少青铜器在和观众见面前都是经过修复的。最初,这些青铜器被拿到修复师面前时是另一番景象,例如一些出土的青铜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锈层极其复杂,尤其是粉状锈——碱式氯化铜对青铜器有着致命的损害。由于出土环境不同,部分器物腐蚀矿化严重,已完全看不出原有纹饰。还有些器物因埋藏环境的因素,长期腐蚀受压而导致形变,甚至碎裂成多块,致使很多器物都有残缺不全的问题。
    
    清除铜鼎锈迹
    传统的青铜器修复源于清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一辈又一辈文物修复者用自己的手艺守护着这份民族记忆,并默默地将其传承下去。青铜器修复一般有十多道工序,包括清洗、去锈、整形、补配、焊接、雕刻、上色、做旧等,虽然如今有一些现代化辅助设备,如便携式显微镜、超声波清洗器等,但是绝大部分修复工作依旧要靠手工完成。一件器物的修复,少则几天,多则几年,时间不定。即使这样日以继夜地工作,在天津博物馆内,还是有很多青铜器在排队等待修复,“可以这样说,我们一辈子也干不完这些活!”刘根亮说。如今,大量待修文物和修复人员稀缺之间的巨大矛盾是困扰全国文物界的普遍问题。
    “时间久了,你会把它们当做一个生命而不是一个器物来看待,就好比一个人病了,我们要根据他的病症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修复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不仅要细心,还要耐得住寂寞,常常是一个人坐在工作台前,一干就是一天。
    “时间久了,你会把它们当做一个生命而不是器物来看待,就好比一个人病了,我们要根据他的病症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刘根亮表示,就拿为青铜器整形来说,青铜器的变形是由于受到自然力、人力等外力作用而产生的,整形的核心就是在变形部位施加一种相反的力,使其恢复原貌。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青铜器大多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它们的身体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作为“医生”,可不敢随便弯折,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新的碎裂,一般说来,要小心地在其中加入支撑物,再慢慢撑起变形的地方。
    在修复过程中,另一项较为常见的工作是清洁除锈。很多青铜器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或出土后放置于不适宜的保存环境中,接触到含氯的可溶盐类及水分等物质,逐渐形成腐蚀锈层。“我们去除的是有害锈,也叫粉状锈。这种锈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会形成盐酸,不断腐蚀青铜器,而且反复反应,对器物有致命的伤害。”刘根亮说。
    虽然有些附着于器物表面的有害锈比较好去除,但是很多时候,有害锈发展到器物内部,给去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若要把有害锈全部去除,整个器物就会被挖出一个个大窟窿,这样肯定会对器物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修复时,你能做的就是尽量去除修复部位的病害,使病害不会在器物‘全身’扩散开来,然后再对器物加以封护,防止氯化物的产生,达到科学有效的保护目的,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刘根亮说,几十年来,他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避免在器物上使用化学药品,因为一些化学试剂一旦浸入器物内部就很难去除,容易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迫不得已需要使用时,他也是先用微量试剂小心尝试,一旦发现不妥立即将化学药品清洗干净。
    每一件器物都有它的特殊问题,这让他几乎没有前人的修复经验可以参考,“很多时候,一件器物的同一个部位存在着好几种病害,修复起来,只能选择对器物利益最大化的方案,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凭经验来处理问题。”六年前,刘根亮修复过两尊来自武清的明代铜人,由于铜人的出土地点是一处河沟,在污水中长期浸泡使得器物表面腐蚀得非常严重,出现了矿化的情况。矿化后的青铜器已经没有铜的柔韧和延展性,而是变成了一碰就会变成粉末的酥脆物质。这两尊高达一米八的铜人的修复工作长达两年之久,他和工作人员一点点地将残破不堪的铜器复原成两尊雄浑壮观的古代大俑。在这个过程中,修复师要付出的汗水丝毫不比铸造一件青铜器少,却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功劳。
    如果说每一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便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有了被诠释、被诉说的可能
    在工作中,刘根亮和同事们面临的困难远不止这些。有些器物体积巨大无法在工作室内完成,只得将其安置于嘈杂的室外。刘根亮修复天津博物馆内保存的鼓楼大钟时,他的工作场地就是博物馆大厅,当时,踩着梯子爬到大钟上面工作的他丝毫不受外界干扰,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心无旁骛。
    观察鼎盖
    文物修复理念为“修旧如旧”,刘根亮说,这第二个“旧”指的是使其在延年的基础上,保持审美的完美状态。“修补也是一种保护,就像人有了伤口,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青铜器有了破损,其周围受力结构会出现改变,长久下去,对器物有不良的影响。”
    跟大多数中国传统手工艺一样,除了能吃苦外,优秀的匠人还必须得有天分。在青铜修复这个行当里,补缺完成后,为了使修补后的器物的部分色泽与原器物保持一致,需要对其进行做旧处理,而做旧调色完全凭个人感觉,得靠自己参悟才行。
    刘根亮指着一件明代宣德炉说,修复时,为了使修复部分的色彩与铜器原先的色彩保持一致,他费了一番工夫,“做旧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尤其这种表面光亮的铜器,需要一层一层地压色。记得我当时做了二三十遍,调出的颜色全都不满意。忽然有一天灵感来了,我赶紧坐下来弄,这一次效果特别好,让我开心了很久。”多少年来,在他的修复世界里,没有枯燥、乏味等字眼,他反而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工作,“当你擦去器物身上厚厚的锈迹,会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有时下面露出的是几个铭文,文字寄托了古人对生活、对子孙后代的无限期盼和美好祝福;还有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兽头显露出来,小兽的双眼炯炯有神地盯着你……每一次的修复过程就好像与古代工匠的对话,感知着古人传达的每一丝信息,更令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他说。
    几十年如一日的修复工作,刘根亮眼睛花了,腰在工作中也落下了严重的疾病。刘根亮说,他现在即便看不清,凭借一双手抚摸的触感,也能精准地对器物进行修复。如果说每一件青铜器都铭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么青铜器修复便将这些破碎的记忆重新拼补起来,让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有了被诠释、被诉说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