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参观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 龙泉青瓷博物馆提供 摄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 龙泉青瓷博物馆提供 摄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浙江龙泉青瓷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釉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而遍布龙泉境内的窑址则成为了研究龙泉青瓷的“主阵地”。4日,浙江龙泉举办了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成果报告会暨《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成果报告首发式,在共享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龙泉窑的发掘研究,促进了青瓷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龙泉窑以瓯江上游龙泉溪为轴线,窑址主要分布在龙泉溪的两岸。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龙泉市境内有青瓷窑址将近400处,分布在小梅、查田、安仁、道太、宝溪等10个乡镇(街道)47个行政村。其中,大窑村位于龙泉市西南方35千米的琉华山下,是宋元及明初时期龙泉青瓷的中心窑区,村北有69处古瓷窑址。 而此次报告会的主角——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就位于大窑村北部约1500米的峡谷中,窑址编号A-108,海拔高度500余米,东西两侧有高山,山中林木茂盛,瓷土矿丰富。 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发掘。 据介绍,发掘共布探方(沟)26个,并扩方多处,发掘面积1700余平方米。揭露了窑炉、作坊、住房、储泥地等遗迹,出土瓷器(包括较大的残片等)总数达16万3千多件,重量达50余吨,并采集了大量的匣钵、窑具等标本。 “此次考古发掘揭露的一系列生产遗迹展示了陶瓷生产的完整工艺流程。”此次发掘的领队、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告诉记者,此次发掘中揭露的淘洗池、辘轳坑等种种遗迹配套组合,复原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 另,据沈岳明介绍,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众多烧成年代为元、明时期的瓷器,为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特别是其中“永乐九年”、“永乐辛卯”、“乙卯中”及八思巴文字等纪年文字和具有非常明确的使用年代的标本的发现,对龙泉窑的断代研究意义重大。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瓷器上刻有五爪龙、“官”等字款,进一步明确了器物的性质,表明枫洞岩窑场为明初奉旨烧造宫廷用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