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第五章 赏罚分明,确保律法执行力(6)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左手韩非子右手道德经 newdu 参加讨论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很看重奖惩,主张赏罚要公平,赏罚要兑现。兑现奖惩的诺言,就是要取信于民。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商鞅徙木置信的故事,强调的正是国家和法律必须取信于民的道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将法令拟写妥当之后,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发出告示说:如果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集市北门,就赏他十金。百姓们都很惊讶,但没人敢来搬动动木头。商鞅于是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个人壮着胆子将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赏金。于是大家都相信商鞅说到做到,新法一颁布很快在全国推行。可见只有“信赏必罚”才能调动将士勇敢作战的积极性,这个道理兵家和法家都有过类似的阐述。司马穰苴在其《司马法》中有赏罚要及时、政策要兑现的表述;而管仲则说赏罚不仅要做到分明,而且要讲究信用,主张用“重禄重赏”鼓励有功的将士,这样将士们就会不怕牺牲。
    当年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他在纵论天下的军事形势时,阐明了项羽军事集团的五大错误,其中一个就是不守信用,吝啬奖赏。韩信说:“别看项羽平时仁而有礼,有时候看见士兵受伤或生病了,他会流着眼泪,把自己的饭食匀出来分给他们吃。但一旦有将领、大臣或士兵建有赫赫战功照理应当得到封赏时,他却犹犹豫豫,把已经刻好的封官图章把玩在手中,磨磨蹭蹭地不忍放手,直到图章被他磨出了棱角,他还是舍不得封赏臣下,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呀,如此磨蹭不守诺言,还有谁肯替他卖命呢?”
    虽然项羽最后兵败有多方面原因,但没有做到信赏必罚引起了怨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赏罚得当,天平的砝码偏不得
    《韩非子》认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主要靠奖赏和惩罚,但赏罚不能乱用,必须恰当。所谓恰当就是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只有恰当,赏罚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否则无功而赏,无罪而罚;或者有功不赏,有罪不罚,民众便会不劳而图赏,败坏法纪却总希望逍遥法外。所以说,无端地施舍(赏)和赦罪(免罚),虽被一般人认为是慈爱的“仁政”,实际上却是国家混乱的根源。为了充分说明“赏罚得当”,韩非还特别强调指出,赏罚只有适当与不适当的问题,而没有太多或太少的问题。以为刑罚太多、太滥,或者认为赏赐太少、太薄,只能说明他对赏罚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