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看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出了第三张告示:“本太守明天将领兵攻打秦国的岗亭,为西河百姓除害。现在大量征收壮丁,希望大家积极参军。攻打岗亭时,首先攻上去的,将封为大夫,赏给上等的住宅和田地。”落款处当然还是吴起的亲笔签名和西河太守的大印。 百姓见了告示,都争着报名参军。第二天吴起率领人马向秦国岗亭发起猛攻,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很快就把秦国岗亭拿下来了。 奖赏不外两个目的:一是让立功者因得赏而激起再立新功的动力,二是让其他人因羡慕奖品而仿效着去立功。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如果奖不丰厚,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企求度,那就哪一个目的都难以达到。所以韩非认为“赏莫如厚”,使人们为了厚赏而甘愿付出某些牺牲,甚至在某些场合下甘愿赴汤蹈火,舍生忘死。这就是韩非“赏誉厚者下轻死”的智谋。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把人性看作是“恶”的,是“贪利图益”的,这一智谋的设计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春秋时期,越国曾一度被吴国打得落花流水,濒临覆国边缘。深受战败之辱的越王勾践经过多年卧薪尝胆之后,准备要灭吴雪耻了。他问大夫文种:“我想攻打吴国,你说可以吗?” 文种说:“已经可以了。因为我们的赏赐丰厚、赞誉适时。你如果想看到这赏赐和赞誉的功效,不妨焚烧一座宫殿来试一试。” 于是勾践故意命人在宫殿里点起了大火。火势熊熊,大厦将倾,却不见一人前来救火。于是勾践下令:“救火的人不幸被烧死,将得到与杀敌而牺牲者同样的赏赐;救火后生还的人,将得到与凯旋将士同样的荣誉……” 命令还在传达之中,民众却已纷纷涌来。他们用防火物涂在身上披上湿衣服,一个个视死如归地扑向熊熊大火。不一会宫殿左边千头涌动,宫殿右边水花飞涌,大火很快就被扑灭了。越王勾践由此体会到了厚赏高誉的功效,同时更加坚定了灭吴雪耻的信心。悬赏灭火一举成功,充分证明了“厚赏”对于保证政令畅通的意义,应验了文种大夫“赏赐丰厚”便“可以一战”的推论。 有人会产生疑问:通过厚赏以使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是否会耗尽府库,得不偿失呢?“厚赏”不会得不偿失,“高誉”当然更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正如韩非所说:“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一般来说,受赏的人总是少数。这一次赏赐虽然赏溢于功,但“重赏”的功效就在于因“重”而令众人羡慕,因而形成人人争功的局面,造成甘愿为上级效劳甚至卖命的风气。以赏赐而换取这种风气,显然再“重”的赏赐也谈不上什么重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