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其它 >

评审机制创新为兰亭奖带来什么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人民日报 黄俊俭 参加讨论

    10月30日至11月3日,备受书坛瞩目的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浙江绍兴进行了为期5天的评审,最终评出银奖7名、铜奖7名,金奖空缺。作为观察员,我全程参与了整个评选过程。我认为,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评审,坚持了以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宗旨的评审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文艺评奖的重要标尺,坚持人书合一、艺文兼备的综合考量标准,坚持在深入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制定了严谨、科学的评审制度,评审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书坛现状。
    评审结果出来后,也有人说,如果换成另一批评委,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结果。我认为,这是对此次评审工作的一种误读。此次兰亭奖评审进行了制度创新,细则严谨——首先,由工作人员将参加初评的3404件作品全部悬挂起来,以便于评委仔细甄别打票。其次,此次评审有17位评委,能够保证不因个别评委审美不同而影响对作品的评判。17位评委都是有着丰富评审经验的专家。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艺术评审不同于体育竞技的裁判,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评判活动,无法排除评委个人独有的审美情感,但评审制度将这种情感在打分阶段屏蔽了。例如,在打分环节,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下15位评委的分数再取平均值,以最大程度保证评审公正、公平,不因个别评委的偏好,或者审美差异,影响最终结果。在兰亭奖评审结束后的总结会上,有个别评委认为自己看好的作品,最后给评掉了。这恰恰说明此次评审制度设计的高明之处——不会因为个别评委审美眼光的不同,或者其他因素而影响到评审,最终评审结果是全体评委意志的体现。至于金奖空缺,并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因为没有一个投稿者的分数达到90分,且金奖空缺也是对当下创作实事求是的判断。
    坚持根植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是此次兰亭奖评审的宗旨。
    评审结束回来之后,周围许多人问我:面对那么多作品,评委怎样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将好作品挑选出来?评判标准又是什么?
    其实,简单地讲,历代传承的经典作品就是评审标准。这些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大浪淘沙的汰洗,经历时代的变迁和赓续,依然能够焕发艺术活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书法的范本。因此,判定一件作品的优劣,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传统经典说了算。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宗旨的第一条就是根植传统,向书坛传递了清晰的审美导向。
    长期以来,各种艺术思潮或现象此起彼伏,曾使书坛陷入混乱局面,因为每一种思潮或现象都想做随风的“舞者”,做引领时尚的“领袖”。例如,有人打着传统旗号,却套用西方艺术观念,将书法归结为视觉艺术,大讲形式构成,甚至扛起毛笔到国外去“乱书”;有人嘴上大讲儒释道,却在女性裸体上书写《心经》,严重亵渎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人大肆倡导“某某书风”,利用一孔之见,利用手中的权力,向投稿者强力推销自己的观点;有的书家到处办“××展览冲刺班”,在大肆敛财的同时,给学员造成严重误导,以至于许多人模仿这些人的书法去投稿,以期“金榜题名”。一时间,书坛乱象丛生,戾气严重,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对此深恶痛绝。
    所有这些,不仅败坏了书法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声誉,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书协的形象。有鉴于此,中国书协新一届领导班子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敢于向书坛的不良现象亮剑,使书坛风气得到有效净化。这一变化,通过此次兰亭奖投稿作品就可以看出端倪。绝大多数投稿者的作品,都是以传统筑基,在此基础上显现书法个性,使得此次展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过去那种一边倒的“二王风”“何绍基风”“赵之谦风”等,不见踪影,拼贴作品也大为减少。现在,书法家能够静下心来,从个人审美出发,专心搞创作,再也不用为展览以外的因素苦恼。
    “鼓励创新”也是此次兰亭奖的评审宗旨之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是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艺术的创新思维,常会给人带来崭新思考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使艺术创作呈现多元化创新局面。书法历来讲究传承。书法艺术的创新,是指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有自己鲜明艺术风格、为大众所接受的书法作品。没有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此次兰亭奖投稿中,有一些投稿作品也表现出作者想在审美表达上进行一些变化,但限于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不足,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古代一些大家,他们在传承的时候会转化,把传统好的东西,转化成个性化的一种符号。因此在读中国书法史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例如,同样学晋人,唐人、宋人、元人、明人、清人结果都不一样,原因就在于那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转化了,他们把自己的性情、自己对前人经典的解读,通过自己独特的一些心得转化成传承中的一个个环,后人再去看它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也变成了经典。例如,清代书家,像伊秉绶、何绍基、翁同龢都学习颜真卿书法,结果是不一样的,他们把颜体写得各有风采。所以,同样学一件东西,转化很重要。当然,这种转化是在传承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传承的基础还没有打牢固,就想求新、求变,急于求成,就很容易陷入盲目创新的泥潭。此次评审,我看到一些崭露头角的书家,因追求所谓的个性风格而过早结壳,不免感叹惋惜!
    此次兰亭奖评审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尤其是投稿者的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作品出现错字、别字、漏字,甚至自己造字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一些原本艺术水平比较高的作者,由于作品有错字、别字或漏字,而遭淘汰。
    书法是中国汉字书写的独特艺术,是历代传继下来的一门古老而精湛的学问,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明气质的象征。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最高奖,讲究的是艺文兼备,一件错字连篇的作品,怎能令人信服?又怎么可能获奖呢?学习书法,技法固然重要,必须加以锤炼,但技法后面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文心。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书法强调个人修养,包括文化修养、审美情操等。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会写几首诗,满足一下自己的小情调,就是一个文化人了。近年来,中国书协为了引导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重视文化修为,已经连续举办几期“国学班”,取得良好效果。当然,短期“国学班”学习,不可能使学员文化水平有显著提升,但却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使大家认识到,作为一个书法家,敲锣打鼓并不能使自己的艺术水平提高多少。只有具有渊博学识,才能在艺术上走得更远。书法家不提高文化修养,作品的情怀和境界就上不来。
    通过对此次兰亭奖评审全过程的观察,我深深感到,兰亭奖的成功评审,凝聚着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领导、评审委员会委员、监审委员会委员、审议委员会委员、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他们用完善的制度和公信力,向书坛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更为书坛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积聚起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