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国立博物馆 世界那么大,应该多看看。这个春节是温馨而充实的:我们跟着艺术家“吃”好了艺术年夜饭,用眼睛与艺术家一起畅游了“在路上”之旅,也看好了家门口博物馆美术馆们的迎春展,了解了2017年策展人的新动作之后,我们再将注意力回到博物馆,一起去东京国立博物馆去感受下中国年味。 “董其昌的时代:明末清初的趣味” 2016年是董其昌逝世380周年,作为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新春开年大展:“董其昌的时代:明末清初的趣味”,此次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台东书道博物馆,两馆同时举办该展,以董其昌为中心,分期展出北宋黄庭坚,明代文征明、吴彬、蓝瑛,清代朱耷、石涛、王铎等55件书法和绘画作品,展示董其昌的艺术品味和对后世的影响。 《董其昌像》 清·叶衍兰绘 明星艺术家董其昌在日本 董其昌,明朝末年文人、书画家,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著作《画禅室随笔》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清朝康熙帝、乾隆帝都十分推崇他的书画。 董其昌书法的特点在于,一方面承袭颜真卿、王羲之等古代名家,同时又否定了当时明朝的形式主义,提倡以“平淡天真”为理想,在充满跃动感的笔画中蕴藏“连绵趣味”。他的绘画则以山水画见长,广泛涉猎宋元各家作风,继承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入了许多激进的革新,如简洁大胆的“三四大分”构图法。 “董其昌的时代:明末清初的趣味” 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现场 作为明代后期的艺坛领袖,同时也是启迪后世无数书画家的一代宗师,其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董其昌在其《画禅室随笔·评书法自叙答》曰:“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先是吾家仲子名传绪,与余同试于郡,郡守江西袁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学书法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画禅室随笔》也自述其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没有留下一部书论专著,但他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张,散见于其大量的题跋中。董其昌有句名言:“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历史上书法理论家第一次用韵、法、意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代书法的审美取向。这些看法对人们理解和学习古典书法,起了很好的阐释和引导作用。 当然,在中国美术史上,董其昌也是最为复杂、最多争议、亦最被误解的人物之一。这恰恰证明,他在艺术史上的分量举足轻重。在日本,董其昌也是明星艺术家。 原日本二玄社总编、日本知名书画评论家西岛慎一指出,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当时他们对董其昌文人画的理论比较有接受能力。江户年代,在日本,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是艺术家必读的,一般程度低一点的也会去学。 董其昌的著作《画禅室随笔》在日本出版是1840年。它也是最早在日本有历史记载的出版中国书论,画家们主要读的也是这本书,主要是学董其昌风格的人非常非常多,当时中国的船只大量地带来一些拓片,尽量如此实际上数量也是不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