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中国文化报 王钧林 参加讨论

    导读
    《论语》中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的一个逻辑前提是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包括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言说与行为,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存、生活方式。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广泛应用,人们的交往和联系方式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变得直接、简便而又迅速,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一体化”的规则。
    然而,不管人类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人类的基本需求却甚少变化,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的基本需求可分为5 个层次:一是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相互关爱的需求,四是相互尊重的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针对这些需求而提出的伦理观念和伦理规则,无论有多大的差异,必定有共同点,有公约性。这是形成普遍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基础。
    在全球化已经到来的背景下,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以及不同宗教、文明背景下的人们能够共同认可、接受的普遍伦理,有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世界各大宗教传统和文明传统所能提供的有价值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中,至少可以选择出两条作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一是尊重别人,待人如己;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实际上可归结为一条,都是教人正确处理人己关系,爱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两次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内涵的一个逻辑前提是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生存权利,包括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言说与行为,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这就自然要求人己双方互为主体、平等相待。“每个人都应当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这也是西方的伦理思想一直所倡导的原则。《圣经·马太福音》所载“登山宝训”中有这样的训诫:“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亚里斯多德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过他用的是否定句式:“你不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不要怎样对待别人。”
    比较一下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和子贡的说法几乎完全一致。从方法论上来说,孔子讲忠、恕,其出发点是己,方法是推己及人。亚里斯多德和耶稣讲的同样也是从己出发,然而方法却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就是,以我所希望的其人待己之道,还之于其人之身。方法有分别,实质完全一样。而子贡早于亚里斯多德和耶稣提出了这后一种方法,说明孔门儒家同时具备了这两种方法,其伦理思想圆融而成熟。
    由于在人己关系上,己居主体地位,人居客体地位,己的重要性顿时显现了出来。己能否自律,是否端正,成为处理人己关系的关键。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克己”“修己”“正身”。“修己”是“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做不到“修己”,也就谈不上“安人”“安百姓”。这样一来,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应该有3 条:严于律己,端正自身;尊重别人,待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 3 条是相通的,有逻辑联系的。首先是严于律己,端正自身;然后由此出发,尊重别人,待人如己,最后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对别人的尊重。这3 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低限度的伦理要求,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扩而充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也应该做到。
    这3条作为全球伦理或普世伦理,全都包含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并且后来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精华。儒家探讨人的问题,往往不是探讨某一族群或某一个体的问题,而是以四海为一家,探讨人之“类”的问题,因此,历代大儒极其自信:他们在此基础上所发明的学理,以及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与东海圣人同心同理,与西海圣人同心同理,与南海圣人同心同理,与北海圣人同心同理,亦与古今圣人同心同理,因而具有普世的、永恒的价值。
    忠、恕作为推己及人的“仁术”,在孔子那里,是有分别的。人的欲望千差万别,一人之所欲未必是另一人之所欲。就孟子说的“口之于味,有同嗜也”而言,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好青菜者坚持让好萝卜者亦吃青菜,未免强人所难。这说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其适用范围,到处套用,很可能适得其反。当然,这里也有问题,即一人之不欲有时恰恰是另一人之所欲,如果这时仍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定失去一次助人为乐的机会。
    可是,两弊相权取其轻。就弊的一面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多是对需要帮助的人没有帮助,而这个需要帮助的人毕竟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往往变成“己所欲,施于人”,把自己之所欲强加给另有所欲的他人,结果给他人带来不适,甚至造成伤害。主动性、积极性的推己及人,只有在双方有同欲、因而对方乐意接受的情况下,才是道德的、可行的,否则很可能转化为不道德;而消极性的推己及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了对他人的尊重,即使对人无益,却也无害。无害于人,这正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正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含了这种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所以它是普遍适用的,四海之内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