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辩士蒯通简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 孟祥才 参加讨论

    应该说,蒯通列举的事例和阐述的理由有着相当强的说服力,使韩信不能不深加考量。然而,韩信仍然下不了“谋反”的决心。其中缘由不难明白:此时的韩信既然可以稳稳地享受从刘邦那里得到的富贵利禄,实在没有必要拿生命冒险去争取那并不确定的割据之王。于是韩信用“我将念之”加以搪塞。蒯通对未能说服韩信心有不甘,几天以后,他再次面见韩信,对其提出了最后的忠告:
    

    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2](《淮阴侯列传》)
    蒯通谆谆告诫韩信,楚、汉之争胜负未定之时,正是他独树一帜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的刘、项二人只能采取拉拢韩信的措施,谁也无力对他进行征讨。但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2](《淮阴侯列传》)。至此,蒯通明白韩信难以说服,叹息说:“夫迫于细苛者,不可与图大事;拘于臣虏者,固无君王之意。”[2](《淮阴侯列传》)蒯通认定韩信“无君王之意”,道不同不相为谋,继续留在韩信幕中已无意义且可能危及自身,他遂“佯狂为巫”,云游江湖,最后落脚于他熟悉的齐地。
    后来韩信的结局果然被蒯通不幸而言中。公元前202年正月,垓下之战甫告结束,刘邦就剥夺了韩信对汉军的指挥权。接着,又改封他为楚王,强令他脱离富庶的齐国。再后,时隔不久,前201年十二月,韩信就被刘邦诬以“谋反”的罪名,削去王位,降为淮阴侯,迁到首都长安严密控制起来。前196年正月,韩信因勾结陈豨谋反,被吕后、萧何合谋诛杀。韩信临刑前叹息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2](《淮阴侯列传》)刘邦听说,指认蒯通是“齐辩士”,下令齐国将他押送长安。蒯通到长安后,刘邦以他教唆韩信谋反的罪名处以烹刑。刑前,刘邦严词诘问:“若教韩信反,何也?”蒯通则毫无惧色,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地讲了一通自己无罪的道理:
    

    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1](《蒯通传》)
    这里,蒯通是在为自己狡辩,讲的是一种歪道理。因为他明知韩信是刘邦部下,是汉军的统帅,却教唆韩信背主自立,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刘邦之所以放过了他,一方面因为汉政权已经实现了全国统一,蒯通之类人物已难以掀起反叛的风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大度。总之,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蒯通侥幸逃过死罪,保住了性命。
    汉朝建立不久,刘邦即封其外妇之子刘肥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相国。曹参礼贤下士,大量延揽士人入幕。流落齐国的蒯通也成了曹参的座上客。由于曹参笃信黄老之学,蒯通也受过黄老之学传人安其生的影响,因而能与曹参相处和谐,可能对曹参治齐起过一些积极作用。《汉书》本传记载了他向曹参推荐齐处士东郭先生和梁石君的故事。原来,在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群雄混战的岁月里,齐王田荣因怨恨项羽分封不公,谋划举兵反叛。齐国士人皆被劫持,“不与者死”。东郭先生与梁石君皆在劫持中,勉强从谋。后田荣失败,二人为自己的从谋感到耻辱,“相与入深山隐居”,羞与士林为伍,更不愿入仕。因为此二人在齐国士人中相当有威望,与蒯通同为曹参门下客的一个人就建议蒯通向曹参推荐这两个人。客说:“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1](《蒯通传》)蒯通不仅一口答应向曹参推荐两个人,还讲了一通打动曹参的办法,他说: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1](《蒯通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