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战国纵横家的军事地理思想(3)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唐都学刊》1999年7月 王元林 参加讨论

    三、军事地理思想的意义和作用
    正是纵横家能善于利用军事地理形势,“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1](《韩非子·忠孝》)他们游说各国,成功地组织了几次合纵连横:公元前318年,由公孙衍等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以楚怀王为纵长。由于五国利害关系不同,各有目的,伐秦失败。公元前298年,齐、韩、魏合纵攻秦,秦与赵、宋联合,赵、宋按兵不动,齐韩魏三国苦战三年,攻下函谷关,迫使秦割地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连横,准备五国攻赵,三分其地,被苏秦的合纵破坏。次年,由苏秦发起,赵奉阳君李兑出面,约定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取消帝号。“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2](《战国策·刘向叙》)公元前284年,乐毅合纵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伐齐,大败齐国,使齐几乎亡国。
    与此同时,张仪的连横策略也屡见成效,关东六国纷纷赂秦。正如刘向所言:“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2](《战国策·刘向叙》)而苏张等纵横家正是运用了军事地理思想,“受相印,饰车百乘,绵绣千纯(束),白壁百双,黄金万缢”,[5](《史记·苏秦列传》)而名显诸侯,使合纵连横成为一时之风气,游说家争相效仿。苏代、苏厉以兄为榜样,学纵横长短之术,也成为著名的纵横家。
    纵横家的军事地理思想,还对范睢等人的思想及秦汉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睢提出的“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王秦害者,莫大于韩”的远交近攻的思想,[2](《战国策·秦策三》)正是张仪所主张的“亲魏善楚,下兵三川”的发展,[5](《史记·张仪列传》)两者皆考虑到地理形势,显然同出一辙。而苏秦的“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击其后也”的主张,[5](《史记·苏秦列传》)又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不谋而合。范睢在张仪之后任秦相,不可能不受苏张等纵横家思想的影响。而秦汉之际的蒯通、主父偃、边通等人都受战国纵横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国际形势和地理研究,学纵横之术,成为秦汉时代著名的纵横家。主父偃曾“学长短纵横之术”,[5](《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著有《主父偃》18篇[12](《汉书·艺文志》);酷吏边通也“学长短”而发家挤身于官僚[5](《史记·酷吏列传》);蒯通也是学战国权变和纵横之术,编有《蒯子》5篇[5](《史记·田儋列传》);帮梁孝王游说诸侯的邹阳也有纵横著作问世[12](《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专门列举了战国秦汉的12个纵横家的著作107篇,[12]足见纵横术已成为一门显学,受士人青睐。今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了《战国纵横家书》、《法经》等史书,[3]其影响可见一斑。
    纵横家完整的军事地理思想,成为今天研究战国时代军事地理的宝贵史料。从疆域形势到城池、关隘、道路、要地,战国时各国军事地理都一一清楚地表现出来。特别是战国末期秦国强大,扩充疆土,关东六国不断地丢城失地,割地求和,领土日渐缩小,一扩一缩,其间盈缩的变化过程十分显明。这里虽不免夹杂有后人补缀的内容。但无论怎样,纵横家军事地理思想之丰富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不管后人如何篡改添删,各国地理位置及关隘城邑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改变的。因此,今天研究纵横家及战国时期军事地理,纵横家的军事地理思想弥足珍贵。
    总之,战国时期是一个列国争雄,领土常易的时代。由于各诸侯国君对领土欲望十分强烈,加之黩武思想的盛行,这些为研究国际战略和军事的纵横家提供了舞台。地图的使用促进了军事地理的形成。而纵横家渊博的军事知识和地理实践为军事地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丰富的军事地理思想,纵横家才能游刃有余地驰骋于列国之间,从宏观的国际和国内军事地理形势、边防险阻到腹地的重要关隘及城池道路等微观地形,无不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并辅以军事战略和军事装备等思想,使他们的军事地理思想更趋完善和成熟。也正是这种丰富的军事地理思想,才使他们成功地组织了多次合纵连横,名利双收,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政治家和游说家,并对战国秦汉的军事以及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后涌现了一批有名的纵横家,其丰富的著作和游说之辞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战国时代军事地理思想的珍贵文献。
    [参 考 文 献]
    [1]韩非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4]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5]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孟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管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0]墨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1]鬼谷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