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应召入京后不断向唐玄宗上书言政, 所谓“早怀经济策, 特受龙颜顾”( 《赠溧阳宋少府陟》) , “遭逢圣明主, 敢进兴亡言”( 《书情赠蔡舍人雄》) 。“承恩初入银台门, 著书独在金銮殿”(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李白于宫中制《出师诏》、《和蕃书》等。虽然《出师诏》与《和蕃书》均未流传, 但从《和蕃书》这个题目及李白去朝以后所写的许多反战诗篇如 《战城南》、《关山月》、《北风行》、《古风》其三十四、《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登高丘而望远海》等等, 可知李白是反对穷兵黩武, 主张和平外交的。天宝八年(749) 哥舒翰率兵十万拔石堡城; 天宝九年(750) , 南诏攻陷姚州, 杀云南郡太守张虔陀, 并遣使谢罪; 天宝十三年(754) , 唐宰相杨国忠发兵十万征讨, 为南诏所败。为此, 李白写了《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古风》其三十四, 反对穷兵黩武, 呼吁唐玄宗应象舜帝那样修明政治, 和平解决边境争端问题。这反映了李白纵横家思想, 并且有着明显针对性的。然而, 他的政治主张并未受到达官贵人的理解和接受, 而是忌妒和排斥他, 加之此时唐朝政治黑暗, 奸党当权, 唐玄宗又沉缅于酒色, 不再励精图治, 逐渐趋向腐化, 只是把李白当作一个御用文人, 看重的是他的诗, 并不是他的经世济民的才能, 将其永远拒于通向卿相的大门之外。最终使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难以实现。他陷入了痛苦感叹之中: “空谈帝王略, 紫绶不挂身”( 《门有车马客行》) , “试涉王霸略, 将期轩冕荣。时命乃大谬, 弃之海上行”(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最后李白完全失望, 又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 只好离开朝廷。 尽管李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在政治上受到挫折, 但他依然未忘“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而且十分关心国家军政大事, 并希望通过报国杀敌来实现其政治抱负。天宝十一年(752) , 李白看到国家形势危机, 想献济世之策, 从事救国活动, 曾到河北蓟门, 北入幽燕。在幽州李白以纵横家的敏锐觉察到安禄山野心勃勃, 叛乱迫在眉睫。对此, 李白借用历史题材向玄宗提出了警告: “君失臣兮龙为鱼, 权归臣兮鼠变虎。”( 《远别离》) 但唐玄宗宠信安禄山, 李白亦是“有策不敢犯龙鳞”。天宝十四载(755) 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 国家的丧乱,人民的苦难, 李白感到异常的悲痛和愤慨, 他毅然投笔从戎,这一方面出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国家不容侵犯的尊严;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急功好侠的纵横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希望通过在火热的战场上建立功勋, 一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李适之等皆自边帅入相, 而实现自己的“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李白在生命的最后时期, 投笔从戎之举先后有两次, 第一次是公元 757 年参加永王幕府。渴望通过实际行动来消灭叛乱, 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为国效劳, 即“浮云在一决, 誓欲清幽燕”(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但此次李白卷进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纷争之中, 并遭受流放夜郎的冤屈, 不过李白依然是“中夜四五叹, 常为大国忧”(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第二次是公元 761 年即李白逝世前一年, 他仍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从政的雄心壮志而不顾六十一岁的高龄决定去参加唐太尉李光弼所率大军以讨伐史朝义叛军。不料只走到半路就因病折回来了, 未能如愿。李白两次投笔从戎的壮举, 集中表现了他执着追求济世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可贵精神。 三 纵观李白一生, 都在希图运用纵横之术来达到“以布衣,一举为卿相”而实现自己的“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的宏伟抱负。但盛唐时期毕竟不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 也不是楚汉相争之时, 亦非隋末各路义军风起云涌之时, 而是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国势强盛的鼎盛时期, 更何况到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 奸党当权, 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因此, 尽管李白“怀经济之才”、“欲报献国之策”想通过由布衣而卿相, 实施自己的宏伟抱负, 但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留下的是“叹我万里游, 飘飘三十春。空谈帝王略, 紫绶不挂身”( 《门有车马客行》) 。可见, 纵横家思想在李白一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贯穿其一生。李白虽未能以纵横之术“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但他却将一腔浓浓纵横气贯注于诗文, 终成一代彪炳史册的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参考文献:[1]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 李白诗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乔象钟.李白论[M].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社, 1986. [3]刘夜烽.李白及其诗歌[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 [4]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5]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