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回望"传统 老子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人民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越调《老子》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绝非偶然。这一艺术实践既是对当前呼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积极回应,又是一次当代戏曲艺术汲取传统文化精髓,进而立足当下,打磨出艺术精品的典范性实践。
    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被广泛认同和认识的今天,我们从什么角度“回望”传统,又如何通过艺术载体呈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越调《老子》的创作或有启示。
    仰望天空,也脚踏实地
    薛若琳
    老子是戏剧舞台上第一个由河南省越调剧团排演的古代圣人。大凡圣人都很难入戏。因为圣人的贡献一般是著书立说,以其哲学思想影响社会,启迪人们,而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多缺少尖锐的冲突,这是刻画和塑造圣人的弱项,因此,创作演出《老子》要有吃螃蟹的勇气和啃硬骨头的精神。越调《老子》则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一举获得文华大奖的殊荣,其艺术经验值得总结。
    《老子》在近两三年的创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原来该剧是神话题材,老子是神话人物。主要表现天庭的中天候发现上天的玄机屡屡被人间破解,致使天机泄露,他已侦知此事是老子所为,于是派蛊、惑二仙下凡,装扮童男童女迷惑折腾老子,考验他在金钱、官位和美色面前的态度,使老子无暇顾虑哲学问题而穷于应付烦恼。戏的结构和贯穿线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看得出来是剧作家通过古代人物及遇到的问题作为载体,来表现对今天某些社会现象的感悟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毕竟因为神话笔墨太浓而冲淡了该剧的思想深度。在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越调剧团经过反复研究并听取了专家的意见,使该剧实现思想定位的重大转型和故事内容的重大调整,将神话题材转变为历史题材,将神话人物转变为历史人物,对原来的戏剧结构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重组,使该剧取得实质性的升华,尤其是增加了“孔子问礼”,自然问的是周礼。他对周公所制的周礼顶礼膜拜,但那时列国纷争,群雄并起,是一个巧取豪夺、弱肉强食、以武逞凶的时代,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仁学,在当时几乎没有市场,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君很难采纳并施行,孔子感到很困惑,就跑去请教老子,于是两个伟大的思想家讨论“礼”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且在对话中擦出火花。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一切事物都要遵循自然的运作法则,包括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强调要顺着水的走势,就低不就高的顺其自然的行事作风。因此,“孔子问礼”这场戏是别开生面的。
    有关老子的民间传说很多,可见百姓对老子的热爱,该剧充分关注民间性,顺其自然地表现了某些大青牛和群鹿的传说成分,不但增加了民间色彩,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同时,又增加了戏剧的审美趣味和视觉的轻松。
    在《老子》中,老子勤奋的讲学授业,宣传他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和“上善若水”的价值观,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都做了充分的体现。老子的家乡陈国苦县(今河南周口市所辖之鹿邑县),被楚军扫荡,乡亲们逃难,衣食无着,他很痛心,就把周天子聘请他入宫的订金全部拿出来救助乡亲,老子看到民间疾苦,遂发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呼唤,强烈地表现了老子的爱民亲民思想。古往今来称为圣贤者,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如何,常常是检验其思想、品行和人格的主要坐标。老子是古代当之无愧的杰出圣人。
    越调《老子》围绕老子在《道德经》中宣传的“善”和由“善”产生的对人民的爱交织在一起,把圣人的言谈和哲理与其率范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使老子从以往的神坛上走下来,来到民间,关心民间疾苦,并热情地伸出援手,因此,戏中老子的形象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2000多年前的老子,重新认识老子,把躺在墓室中的老子“唤醒”,使他重新站起来,走到现代舞台。任何时代,民间都有疾苦,圣贤人物可以仰望星空,去思考哲理、畅想未来,但也要脚踏实地,多想想民间的问题。这就是《老子》一剧对我们当代人的启迪。戏仍有加工修改的空间。例如“孔子问礼”,两位圣人代表着两种思想体系,应该揭示得更深刻一些。又如戏的矛盾冲突应在历史大框架真实的基础上,还可营造得更尖锐一些。
    (作者系戏曲评论家)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王蕴明
    道家创始人李耳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其充满辩证法思维的《道德经》——我国乃至人类文明最早成体系的理论著作,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哲理光辉。李耳一生不为官,只短暂地做过周王朝管理册籍的守藏史,且生平传略不详,又被后人神化为伴随在玉皇大帝身边的太上老君。
    由河南省越调剧团创演的《老子》,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将昊空中的仙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通过他对民间的芸芸众生苦难的救助,他与充满灵性的野鹿、青牛的和睦相处,与周王、孔子、弟子们等人际关系的纠葛与学术切磋,自然、生动形象地传达了《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治大国如烹小鲜”等深邃的思想,同时一个与世无争、先人后己、博学睿智的哲人形象地矗立在我们面前。将哲理人格化、将史料不多的古代思想家化为生动的舞台形象,越调《老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当今戏曲舞台弥足珍贵的艺术创新。
    回眸历史,意在今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借用古人的“名称、战斗口号和服装”,是为了“演出世界历史的新一幕”。与此同时又不要“把个人作为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马克思),“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恩格斯)。
    越调《老子》堪称深谙此理。情景一:老子跨青牛悠然吟唱,众弟子拥戴在旁。弟子柏矩逗青牛,捉弄野鹿,却被弄得狼狈不堪,而女弟子哑女却能令它们俯首听令。由此引出老子“上善若水,万物趋之”的哲理。情景二:孔子鉴于“而今天下无礼”问礼于老子。蓦然室内跑出许多硕鼠。老子借题发挥说:要想天下有礼,先得制伏老鼠。鼠在哪里?“鼠藏人心”。心鼠何谓?“心鼠谓之贪欲。贪欲无形,鼠患无穷。诸侯敛贪,战火息烟;仕宦敛贪,世出好官;贼盗敛贪,天下平安;人心无贪,礼仪当先哪!”情景三:弟子华狐将老子写的文章偷偷献给了周王,老子得到重金奖赏并入宫为官。与此同时,为瘟疫所苦的众难民,因牛群为战争所杀,治病没有牛黄,老子深爱的大青牛亡身献牛黄。哑女因从被王子纵火焚烧的守藏室中抢出《道德经》手稿而死去。老子悲愤交加,高亢而歌:“大千世界、天地变幻、江山替代、兴衰王权、万般衍变皆自然……为民众、知其暖、怜其寒、体其苦、忧其难,我愿百姓福祉展,我愿天下太平年……为民写为民用还民期盼,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剧作以古观今的主旨立意就这样在情节和场面中自然地呈现了出来,这也正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主张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已故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诸葛亮吊孝》曾倾倒无数挑剔的首都观众,她那飘逸潇洒的风姿与醇厚悠扬的咏唱至今仍迴萦于脑际之中。由其弟子申小梅饰演的《老子》,我们从中既领悟到了乃师的风韵,又感受到了时代的新声,诚为江山代有才人出。而全剧舞台呈现的情景交融、平实规整亦堪称道。
    (作者系戏曲评论家)
    弘扬和传承国学精髓
    梅宝菊
    以老子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思想源泉。如何传承老子思想并创作出承载国学内涵的文艺作品,面向大众?以河南省越调剧团为演出载体,以创作越调新编历史剧《老子》为切入点,地方政府着力打造弘扬国学文化的亮点,汲取精华,古为今用,弘扬国学中的老子文化。
    把老子这位圣哲搬上舞台,缺少可供借鉴之作。怎样将圣哲精神摆到观众面前,怎样把握老子这个人物并在舞台上体现这个人物?是对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很大考验。
    全剧具有现实性,它以老子撰写《道德经》为主线,着力展现其在金钱、权位等诱惑面前“淡泊名利、大爱无疆”的品质,完美诠释了“无为而治、大德厚道”的理念,有益于今人建设和谐社会。越调《老子》首次把中国古代“圣人”老子搬上戏剧舞台,被编剧称为“天下第一演”,这亦是剧作最大的优势,即新鲜感。而新鲜中的“困惑”则是传统文化中老子“半人半仙”的神话成分。于是,有专家提出,《老子》是部好戏,但是必须去掉神的成分,只有这样,老子的形象才能立得住,才有生命力,才体现出国学精神。
    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让老子走下神坛,形象丰满。河南省越调剧团广泛听取广大观众与各地专家意见,边演出边进行修改。经过全体演职员的努力,越调新编历史剧《老子》塑造出来的老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加可亲、可信、可敬、可爱,既丰满又具有现实意义。从2007年开始,为将《老子》搬上舞台,周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老子》创演情况汇报,修改剧本,使剧本主题更鲜明、更厚重。   
    《老子》获奖以后, 在周口地区巡回演出,受到了大家欢迎。有专家指出,该剧强烈的现实感和荡气回肠的越调声腔,对于弘扬国学文化是一个可贵的探索与贡献。
    (作者系周口市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