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5)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孔子在线 罗安宪 参加讨论

    特别是庄子,更标举自由之大旗。自由为人类一终极价值。自由既非其他任何一切之手段,人而自由亦不需要任何论证,因为它是一切论证所赖以确立的前提。虽然自由为人类之价值基础,亦为人类之一终极价值,但却并非为人类所追求之价值,因为自由与人同在,人生而自由。萨特说:“自由不是一存在:它是人的存在,也就是说是人的存在的虚无。如果人们首先想象人是充实的,那末接着要在人身上寻找人在其中是自由的时刻或者心理范围就是荒谬的:也可以说就像在一个预先就装得满满的容器中去寻找虚空一样。人不能时而自由时而受奴役:人或者完全并且永远是自由的,或者他不存在。”[12]人不是追求自由,人只是不能丢掉自由。人可以丢舍一切,最不能丢舍者,即是自由。自由甚至比人之生命更为宝贵,因为生命与自由同在,没有自由的生命,就是死亡;没有自由的人生,甚至就不是人生。庄子抓住了自由,亦意味着抓住了一关键。
    附:本文第一次公开发表于《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1]  焦循:《孟子正义》,第7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钱穆:“中国人用一性字来说万物之相同处。不论有生无生,每一物则必有其一性。此物之性,即是此物之特质,乃其与他物相异之所在。此性又称曰天性,即自然之性。乃指其自己如此,自生即有,与生俱在,一成而不变。”(钱穆:《中国文化特质》,汤一介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缉,第3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  虽然孔子也讲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然而推己及人一般只具有操作上的意义,并不具有理论根据方面的因素。
    [4]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5]  对于孟子之性善论,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性本善,一种是本性向善。两说虽都有一定之根据,但“本善”是根据,“向善”是功能,无有根据,功能亦无从发挥。所以孟子言性善,主要是从“本善”立论的。
    [6]  虽然荀子亦曾论及人与动物之区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人之有辨,是指人具有明辨是非然否的能力。“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人之有别于动物者,为人有义、有辨。但他并未将这一区别当作基本的人性。
    [7]  张岱年:“宇宙本根是道,人物所得于道以生者是德,既生而德之表见于形体者为性。”(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19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  唐君毅:“先秦诸子中,道家之老子书中虽有关连于人性之思想,而未尝环绕于性之一名而论之。盖老子之论道,重在视道为客观普遍者,亦如墨子之言天志兼爱等,皆重其为一客观普遍之原则。老子与墨子,皆客观意识强而主观意识弱之人。人之情性则属于人生之主体,故二人皆初不直接论性。”(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第33页,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9]  徐复观:“《老子》一书无性字,《庄子》内七篇亦无性字;然其所谓‘德’,实即《庄子》外篇、杂篇之所谓‘性’。”(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41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性是德在成物以后,依然保持在物的形体以内的种子。”(同上书,第373页。)
    [1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  叶秀山:“西方的‘自由’,常与‘自然’相对立,因为‘自然’被理解为‘必然性’,人对‘必然性’的‘自由’,怎么能‘服从’,此处无‘自由’可言。在这个意义下,西方的‘自由’,无论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都有一种‘摆脱’、‘解脱’的意思在内。‘自由’是从什么东西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即从‘自然’的‘必然性’中‘摆脱’出来。中国老、庄的‘自由’观,并不与‘自然’对立;其实,在老、庄思想中,‘自然’就是‘自由’,‘自由’也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自如’,即‘自己如此’亦即‘自由’。‘自由’和‘自然’本是统一的、同一的。”(《漫谈庄子的‘自由’观》,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第13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2]  萨特:《存在与虚无》,第55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来源:孔子在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