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时,想必也是有感于人吃饱饭之后,应当有人生态度的提升与进级的生活关怀,因此指出君子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优贫」[3]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有学生问及现实层次有关利益的问题,孔子必答以价值层次的道。如子张问干禄,孔子答以「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5]。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则答以「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6]。总之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 而所谓「喻于义」,则纯是心态问题,而无关乎知识聪明。所以鲁钝如曾子,可以传孔子之道,聪明如子贡,反而难闻性与天道;其原因纯在孔子所云:「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8]亦即在于子贡的用心,仍是放在与谋生相关的领域,所以对安身立命之学接不上(不受命)。难怪孔子问:「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会说:「然!非与?」而不知孔子之学不在知识层次之多,而在心态上的「一以贯之」[9]。 这心态的一以贯之之道,连子贡都不懂,别的学生更不用说。别看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真了解老师学问所在的只有两人,就是颜回与曾子。而颜回早死,所以传圣贤学脉的便只剩曾子了。而圣贤学脉亦即一贯之道云何?则可从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相处时忽生感慨中看出,当时孔子当着众弟子的面向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便出去了。他是说给曾子听的吗?(曾子本来就懂,因为他回答:唯!)还是故意说给弟子们听的?果然弟子们面面相觑,只好问曾子:「何谓也?」曾子说:老师的道我虽然懂,却没法告诉你们,因为这不是知解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所以我只能指点你们两条实践上的进路,你们如果能切实走到底,便会遇见道,那时你们便自然懂了。这两条路其一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其二是:无私地对待他人。 其实曾子当时回答的原文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0]我们所以意译如上文,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已经被人说滥而曲解。例如说到忠,便会想到忠于长官、领袖、职责,却不知道这全是对外在权威、客观条件的服从,而有违「义内」(价值根源在内)之教。就生命哲学而言,忠只能是忠于自我。当然这得是真我,否则自我已不存在,忠也就落空。我们将忠译为「诚实地面对自我」,就是暗示人们向来面对自我时是不诚实的,亦即自我认同、自我界定是偏差不准确的。乃因他不是仅认同自我为我(这才是忠于自我),而是认同自我以外的种种条件为我。如男人之认同金钱、权力为我(将自我价值、尊严寄托在金钱权力之上),女人之认同青春、美丽为我,便是以假作真的错认。为什么会有此错认?原来在以谋生为中心的时代,金钱与权力确是相干而重要的,所以人的价值需求暂时依附其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等人衣食(钱)与安全感(权)的需求已获得满足,而高级需求正式出现之后,价值、意义、尊严便须摆脱对外在条件的依附而要求以独立的地位被肯定,此即纯粹的或无题条件的自我肯定。此即自由(不受任何条件之限制)、自主(因此我是我自己的主人)、自尊(我可以获得纯由我自己给予的尊严)、自信(而建立无条件的自我认同)的体验。这也就是陆象山所说:「若某则不识得一个字,也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意思。 当然要体现无条件自我肯定之道,得通过一不断自我纯化的历程,亦即不断滤除从以谋生为中心时代残留下来的假我杂质(对外在条件之认同),以找回真我的历程,此即所谓「诚实地面对自我」也。 同样的,我们将恕意译为「无私地对待他人」,也是暗示人向来对待他人之时不是无私的,而是不免以自利的观点,带着条件交换的色彩。但这种依附于条件交换的爱,在以谋生为中心的时代是合理的,因为分工合作、互相依赖,在谋生活动中是必要且有效的,尤其是男人以金钱权力交换女人的青春美貌温柔体贴(可总称为性服务),更是普遍的常态,但是过渡到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阶段,这立刻成为习气的残留,而有害于纯爱的交流。 何谓纯爱的交流?就是无条件(或说自由、主动、无私)地付出关怀,亦即「推真我以及于他人」(若解恕为推己及人),亦即「爱人以德」(关怀对方的永恒性需求)而非「爱人以姑息」(仅照顾对方的暂时性需求)。而所谓「爱之以德」或「关怀其永恒性需求」云何?即满足其意义、价值之需求,亦即帮助他体证真我,体证自由、自立、自尊、自信之谓也。 当然,要实践这真实的人我相爱之道,也得通过一针对爱而加以纯化的过程,亦即不断滤除从以谋生为中心阶段残留下来的假爱杂质(互相利用、依赖、条件交换),以体现真爱的历程,此即所谓「无私地对待他人」也。 四、结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以上所论,便是不通过学问知解而通过存在实践的进路去表述的儒学或孔子之道。通过如此的表述,我们赫然发现:儒学的本质和现代生活所日益浮现出来的方向,竟是如此相关,甚且若合符节。原来由孔子所开出的这一套求意义价值实现的成人之学,虽然早熟于两千五百年前,却实应运于两千五百年后。真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人人为生命感情苦恼彷徨的现代,我们真的理当肯认这潜德幽光而再图发扬光大才是。 注释: [1] 《孟子,告子上4》 [2] 《孟子,离娄下19》 [3] 《论语,卫灵公32》 [4] 《论语,里仁9》 [5] 《论语,为政18》 [6] 《论语,子路4》 [7] 《论语,里仁16》 [8] 《论语,先进18》 [9] 《论语,卫灵公3》 [10] 《论语,里仁15》 来源: http://www.cccrx.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