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之学,除显于政治社会之组织外,于思想则孔、孟、荀为第一阶段,《中庸》《易》《乐记》《大学》为第二阶段,董仲舒为第三阶段。此儒学之由晚周进至秦汉大一统后表现为学术文化之力量而凝结汉代之政治社会者也。两汉四百年,为后世历史之定型时期。一经成型,则礼俗传统,于焉形成。 除了荀子和汉儒,牟先生还注视到《中庸》《易》《乐记》《大学》之地位。这可说明,“儒学第一期”的内涵,绝不如李先生所指责者那么狭窄,只有孔、孟二人而已。 至于杜维明先生,是否有意扼杀荀子和汉儒呢?还是用文献来说话来得比较可靠: 所谓第三期,是以先秦两汉儒学为一期,以宋元明清儒学为二期的提法。 对儒学的发展,我是这样来进行分期的。第一期发展是从先秦到汉,汉以后一直到唐代,主要是佛教思想的传播,儒学的发展相对处于低潮。从宋代开始,儒学对佛教思想的挑战,有了一个创造性的回应,因而形成了从宋到明清的第二期的发展,并从某一角度成为整个东亚社会的文化内核(“东亚文明的体现”)。 从“先秦两汉”和“从先秦到汉”的界定,足证杜先生对汉儒是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在另一场合中,他还这么说: 可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则是塑造儒家价值系统的那些重要人物,从孔、孟、荀、董仲舒,一直到北宋诸子、朱熹、王阳明、刘宗周、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戴震…… 这一大串的儒者谱系上,也没有漏掉了荀子和董仲舒。此外,在《现代儒学与儒家传统》一书中,杜先生追索儒家传统的起源和发展时,不只说“孟子和荀子继承孔子所提出来的一些中心课题,逐渐成为定义儒家传统的大方向”,更指出了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些症结。 在在可见,抹煞荀子和董仲舒的罪名,同样不宜用在杜先生的身上。 征诸其他当代新儒家的代表学人,李先生的指责也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唐君毅先生,着有《中国哲学原论》六卷,《导论篇》的〈原心〉、〈原名〉、〈原辩与默〉,便有探讨荀子哲学的部份,《原道篇》亦有专章分析荀子“成人文统类之道”;而有关汉儒的研究,更占了《原道篇》第二编七个章节的篇幅。又如徐复观先生, 耄耋之年,以两汉思想史为志业,原定计划是要写五大卷, 因天年所限,只写毕三卷。任何人,只要正视到这洋洋百万言的事实,怎还可以批评当代新儒家只谈孔、孟,而不重视荀子和汉儒呢? 以上拉杂写来,容有芟荑,希望对于“儒学三期说”有所澄清,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 来源:http://www.confuchina.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