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本来出自民间,由于古代君王祭祀需要用音乐,使音乐而加以整理,是音乐和乐器得到完善和发展。《周易.豫卦.象传》云:“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意思是:“先王先代君王以豫卦之理制作音乐以歌颂天帝、祖先的美德,通过隆重的典礼以祭祀天地,并且让祖先的神灵配合共享。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也由祭祀走向学宫,成为士君子养心蓄德的重要工具。在春秋时期,音乐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孔子也非常重视乐教,他在陈蔡之间被困,断粮绝水,但弦歌之声不绝。 商代甲骨文内容基本都是卜辞。由此可见“书契”之作本来主要是纪录占卜结果,后来逐渐演化成纪录各种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工具。“数学”应该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占筮过程的复杂数学推演、河图洛书学说的提出,都对数学的发展起到刺激作用。《国语》云:“国之大事,曰祀曰戎”。射和御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军事战争有关,与“神道”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有关射和御的“礼”和规范也包含有许多宗教性的内容。 (2)民风的上行。在神道的下移的同时,“观民设教”的民风上行活动也是形成古代礼乐制度和六艺教育的重要原因。《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说明,是由自然界到普通男女、夫妇、父子、家庭、国家是礼仪制度的重要来源。 根据《礼记表记》记载,孔子云:“天子亲耕,粢(zhi)盛秬鬯(chang)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7]天子学习民间的农耕传统,亲自耕种籍田,用祭器盛着籍田谷物作的米饭,用郁金香草汁和黑黍米酿制的香酒,来尊事上帝,各路诸侯也会效法天子的精神勤勉的辅助天子。天子农耕,是观察民间的农耕习俗而形成礼节,意在为民表率;以谷酒祭上帝,可以得到诸侯的效仿,理顺君臣关系。《礼记表记》的一段记载集中反映了民风上行和神道下移这两种力量对古代礼制的影响。 古代民间诗歌都是唱可舞,各国管理层所重视的“采风”,是对民间诗书、音乐的收集整理,这些民间文化对“乐”和“书”教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民间的土地测量、交通运输、田猎等活动对“射、御、数”的形成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周易》记载的“圣人以神道设教”与“先王观民设教”两种活动的下移上行、交流互补,形成了理性与神性相行不悖、礼仪制度与仁爱精神互为表里的中华礼乐文明和的教育思想体系。 三、结语 教育是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的。除了卜筮、神道和礼教之外,农耕、渔猎等也是远古教育的重点。《易传》对于这些教育活动也有所记载,《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有“十二盖取”之说,指出神农、黄帝、尧、舜等等圣人参考《易》理以教化民众,教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卜筮、渔猎、农业、商业贸易、服饰等级、造船、驾御牛马、防偷防盗、农具制作、兵器与军事、建筑、丧葬、文字创作传播”等等。《系辞》的作者比较详细的纪录了上古人类的基本教育活动,但为了强调《周易》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活动都是由学《易》而产生的,就过于牵强了。在民众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由智慧之人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然后开展教化民众的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产生的真正原因。 《周易》是一部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书籍,记载着不同时代的教育思想。它既保留了上古教育起源的一些资料,也含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初形态。目前,教育史学界对《周易》教育思想的挖掘还不是很充分,系统研究《周易》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的理论价值,《周易》中所纪录的原初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 [1] 《尚书译注》95页,顾宝田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2] 转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大系(修订版) 历代教育制度考(一)》第20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3] 《尚书译注》88页,顾宝田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 转引自《周易译注(修订本)》174页,黄寿祺 等 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5] 《史记》170页司马迁 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第二版 [6] 《礼记译解》813页,王文锦译,中华书局2001年 第一版。 [7] 《礼记译解》810页,王文锦译,中华书局2001年 第一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