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宗教多元主义]杜维明认为,宗教内部对于宗教之外的学说常常主要有三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排外主义”(exclusionism),他说在任何一门宗教中都有原教旨主义倾向,认为只有本教才是惟一的真理代表者,而其他宗教则被斥为“异端”,这种态度显然不可取;另一种态度是“接纳主义”(inclusionism),这种态度是另一个极端,它对人类其他宗教或真理采取全面容纳的态度,试图以自身的价值为轴心将其他价值全部吸收进来。这种态度有时会建成一个“等级式”的价值谱系,其中自身原有的价值系统居于最高或核心地位,而其他人类宗教或价值处于辅助地位。杜先生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态度,一是佛教中有过这种态度,即以佛教思想为中心,试图把人类所有价值全部包容到它的系统中去;另一个例子是现代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先生。唐君毅建立了一个体系,即“生命存在与心灵九境”学说,他把儒家定位于最高层次的学问(第九境),称之为“天德流行境”,佛教次之(第八境),基督教又次之(第七境)。唐先生的学说显然在人类各大宗教之间进行了等级划分,尽管他对人类其他宗教价值采取了吸纳的态度,但是却是以儒家为座标进行的,认为儒家价值系统高于人类其他所有价值学说。这两种态度,即排外主义态度和接纳主义态度都是杜先生所不接受的。 杜先生于是提到第三种态度,即“多元主义”(pluralism)态度。他说多元主义态度是一种敢于进行自我批评的态度,主张面对其他宗教、主动积极地与之对话,并在对话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只有这样才有真正有利一门宗教自身的发展。在儒家学说史上,历来有所谓的“正统”与“异端”之争,在心性儒学内部也一直有一种确定什么是“正宗”的传统。杜先生认为,对“异端”要有一种新的态度,“反对异端”可以理解为不轻易放弃自身所坚持的“核心价值”,而不一定对其他学派加以否定或排斥。其实在中国古代儒学史上,儒家受惠于其他学派的批评甚多,从战国年代“百家争鸣”到汉唐以来的道、释学说都对儒家的发展有过贡献;另外,在儒学内部,儒学本来就曾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过,不一定非要拘泥于一种形式。 显然,杜维明先生所主张的“多元主义”态度,不能等同于“相对主义”。因为相对主义实际上否认了有绝对真理,否认了有自身执持的标准,这等于否认了自身有坚定的立场。这种多元主义,我的理解是,一方面有自身的标准和立场,另一方面对于其他的宗教或真理学说采取开放的态度。但是态度上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接受”其他价值,而是指1)对其他宗教现象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同情的关切,2)对其他宗教采取积极对话和随时想深入理解之的态度,3)不否认自身向其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儒家可以与其他宗教相融合]杜先生强调,儒家与其他宗教,包括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可以相互融合,不同宗教之间的融合不是坏事,在融合过程中人们会进行新的创造,从而对宗教的发展有利。杜先生跟我举了不少这方面的例子,现略加总结: 以儒家与基督教的融合为例:在中国历史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过程中曾经花大量时间学习儒学,尽管他对儒家的态度是“宰制性”的;后来有些基督教传教士对于儒家的态度更加积极(如里雅各)。目前在西方有不少学者在进行儒学与基督教对话与融合的工作,沈宣仁就是很好的例子。秦家懿早年是个基督教修女,但她同时研究儒家甚深,并且后来结婚、养子,她与瑞士学者是汉斯·昆进行了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波士顿大学的John Berthrong教授是一位神学家,同时在波大顿大学开设儒学课程,他宣称自己是一位Confucian Christian(儒家基督徒)。 以儒家与佛教的融合为例:在台湾,从太虚法师到人间法师,从佛光山到圣严法师,以及慈济功德会,佛教在台湾的发展融入了儒家的精神。(这一部分记录不是很准确,待考) 以儒家与伊斯兰教的融合为例:在中国自17世纪时起就曾出现过“回儒”,一位回教徒在把伊斯兰教与儒家融合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杜先生又说,我们应当承认基督教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而汉语神学能不能在中国生长成一种能够与西方基督教相抗衡的神学,有待于中国基督教思想家能不能把基督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包括与儒家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基督教在中国的新形式。他感叹说,现在一些中国的基督教学者都不了解儒家,对中国固有的一些传统采取排斥或贬低的态度,其实不利于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 [摒弃民族主义情结,积极参预宗教对话]杜先生说,多年来他主持或参预了多场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对话活动。他曾经代表儒家在马来西亚参加一场儒家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人们甚至讨论到孔子是否可以成为伊斯兰教中的先知的问题。他还与在新加坡进行过一场十三位儒家与十三位基督教神学家之间的对话,可惜在十三位儒家中有八位都是基督徒,结果变成了基督教内部的对话了。杜先生说,他不赞同把儒家当成服务于民族主义的工具。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宗教对话是人们本着各自的信仰对真理的探索,如果出于民族主义情绪来对话,那么对话就将变成各个不同民族或宗教团体之间相互争夺话语权的斗争,这种斗争将永远难以达成妥协,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宗教战争也多半因此而起。 来源:http://www.confuchina.com/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