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子“天人合一”观中相关概念的含义。 (一)、“天”的含义。 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天”者,宇宙自然也,无限性是其显著特征。老子认为“天”(即宇宙)是无限的,是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统一;又是无始无终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十四章,以下只标明章节)它内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观,它有别于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宇宙。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天文学的不断进步发展,而逐步地扩展它的有限范围,包括向内扩展和向外扩展。但是,它永远没有极点,永远达不到无限。有限性是现代物理学所理解的宇宙的一个显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无限的,是无限大与无限小的统一。 (二)、“人”的含义。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自觉的人,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老子要求上士闻道而勤行,中士反俗而修炼,通过“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十章)涤除玄妙的心灵之镜,能够没有疵瑕吗?坚持自我革命,自觉地把握大道的规律,掌握人生的命运,从而修真证道,与“天”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圣人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这里老子所讲的“四大”之一的人即是第一种人自觉的人。老子揭示人为“四大”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自发自在进入自觉自由,达到高度觉醒的伟大标志。人要成为“四大”之一,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芸芸众生,苦海无边,而是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认识天地,认识自我,唯道是从,无往不利。 (三)“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含义。 1、“天之道”。 《道德经》中,一共享了五次“天之道”的概念。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功业成就了,引身隐退,这是宇宙自然的大道啊!“天之道,其犹张弓欤?”(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它不正像张开的弓弦吗?“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损减有余的,而补益不足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八十一章)宇宙自然的大道,利益万物而不损害。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的“天之道”就是宇宙自然之道,指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 2、“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七十七章)世人的道理,却不是这样,损减不足的,用以奉养有余的。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的“人之道”指世俗之人的道,是异化了的人处理事情的观点和方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 (四)、“合一”的含义。 “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浑然一体,就是与道合真。“合一”就是一切能“唯道是从”(二十章),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遂心所欲而不逾道。 二 老子“天人合一”观,尝试归纳为“五同性”思想,即“同源性”、“同构性”、“同归性”、“同律性”、“同一性”。 (一)天人“同源性”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这是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化论。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客观自在永恒不变的先于天地万物的“道”。这个“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宇宙大道本体论的建立:客观地如是地指出存在一个先天地生的万物的母亲——道。这个“道”没有父母也没有兄弟姐妹,但有子子孙孙,她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这个高度抽象的用数字表达的宇宙生化公式,可以理解为由自然客观永恒的“道”,即是道处于混沌无序的原始状态,然后运动变化到了某个度(适度)而产生了一,即道生一;然后,一生二(二为阴阳两气);二生三(三为阴阳冲和之气);三生万物,由阴阳冲和之气而生万物。“宇宙的化生过程,老子以最简明最深刻最正确最完满的公式予以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一宇宙生化公式,震古烁今,且为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验证,‘迄今独立不改’,不可动摇,不可改易!尚未有超越者,诚是科学界、哲学界最伟大的奇迹啊!”(《老子传真》第287页)道生一,此处的道,是处于虚无状态,看来无声无色无形,却是似无而实存,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此处的道,虽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物、精、信(二十一章),不是“本来无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不是什么从天上掉下来的绝对精神,它只能是作为宇宙万物之本体的始源的客观存在,用老子的话讲,就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先天地生”,是万物恃之以生的原初物质(借用现代的概念)。万物同源于“道”的这一原初物质。这一宇宙生化公式还可简化为“道生万物”。万物源之于“道”,生之于“道”,出之于“道”。“天”与“人”各各为万物之一,必然亦生之于道,出之于道,源之于道。“天”与“人”的同源性思想,在老子的这一独一无二的宇宙万物生化公式中是很清楚的。 同时,还可从另外两句话来分析论述,以期加深对“同源性”思想的理解。 一句话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老子说:宇宙万物化生于“有”,而“有”是化生于“无”,即“无”化生“有”或“无中生有”。范应元说:“万物生于有形,而有形生于无形。大道无形,动则生物”。因而,可以说,“无”化生宇宙万物,万物同源于“无”。“天”与“人”同源之于“无”。 另一句话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处于“无名”状态的道,是万物的原始;而有名状态的道,是孕育万物的母亲。就是“始”与“母”的关系,万物源于“有名”状态的道,而“有名”状态的道是源于“无名”状态的道。万物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天”与“人”亦同源于“无名”状态的道。 现在,对“天”与“人”的同源性思想进行概括:老子把“道”的原初本体称之为“无”虚无,是从其本体论来说的;称之为“无名”,是从认识论来说的。其实质皆指此处于浑沌无序状态的道。所以,“天”与“人”是同源之于“无”、“无名”,即同源之于“道”。 (二)、天人“同构性”思想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作为物体,唯是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恍啊!惚啊!其中有物质;窈啊!冥啊!其中有精气;这精气十分纯真,其中有信息。 老子说:“道之为物。”“明示处于本体阶段的道,是‘为物’,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凭空的虚构与天才的猜想之类出于纯意念的产物,而是‘物’,姑且译之为基本的物质存在。这个‘道之为物’的‘物’就是‘有物混成’之物,老子将此‘物’‘强字之曰道’。由此可见,老子认为道是‘物’,但不是凡物,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物’。此‘物’,‘唯恍唯惚’,它是恍恍惚惚,看来仿佛隐约,似有似无,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好似一无所有,但却是夷希微,不过,‘此三者,不可致诘’罢了,是常人的感性与理性不可能穷其究竟。然而,恍惚之中,却似虚无而实含妙有,唯有善为道者进入恍恍惚惚的境界,‘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之际,可以窥见,可以感知。”(《老子传真》第145页)此“物”之中,却是含有象、物、精、信的,是“道之为物”之本体孕育化生万物的妙有;也就是道之本体“物”中的“象、物、精、信”是产生万物的基本的物质存在,为万物同构的内涵。 “这个‘象’,是道处于本体之象,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尚未形成具体的万物时,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实物的形象。这个‘物’是道处于本体之物,是无物之物,所以‘无名’,但却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基本物质存在)。这个‘精’是道处于本体之‘精’。它是生育万物的精气,是万物内在的生命力。它非常纯真,没有丝毫的渣滓。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万物之所以‘始’,便是由于‘其中有精’。这个‘信’,是道处于本体的‘信’。信者,一、周期,如潮信,为道周行不殆规律的显现;二、信验,有规律可寻,无差爽;三、信息,或嫌它过于‘现代化’了,但道为万物之母,自然含有万物的生命信息,其理自明。”“象、物、精、信,此四者,内在于‘道之为物’之中,为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子传真》第146页) “天”与“人”为万物之一,都同源之于道,都是由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这一不可分离的有机浑成的“物”衍化生来的。因此,万物有着根本的同构,即“象、物、精、信”。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道之本体的“象、物、精、信”,它的外现则是夷、希、微。“它虽然颜色‘夷’到看不见,声音‘希’到听不到,形象‘微’到摸不到,是常人感官所无法感知的,却是无形无色无声之中的实际存在。这夷希微三者,不可能追问它们的究竟,也就是佛学说的‘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它们也不可分析,因而‘混而为一’,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离的。”(《老子传真》第98页) 因此,道之本体之“物”中的“象、物、精、信”以及它的外现“夷、希、微”,是“天”与“人”同构的内容。 (三)天人“同归性”思想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致虚达到了极点,守静达到了纯笃,万物相并发作,我从而观察它们的复归。那些万物芸芸茁长,各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 我用身体这部工具,在一种高度的功能态中,无欲观妙,有欲观缴。观察万物的“并作”和“复归”。很奇妙,万物各各复归于它们的根柢。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虚静观复法”。它是有为法的根本大法,是治心“涂除玄鉴”的无上正法,是归根复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唯一妙法。“我以正确的为道之欲望,在高度气功态中,来观察它的运行轨迹,而且要观之使其复归于生命的根柢,以获得虚心实腹,深根固柢,归根复命的正果。‘观’者,不是观之以目,而是观之以心。此‘观’之一字,作用玄妙深远,为老子认识论中精微所在。在用心灵的‘玄鉴’来观察宇宙万物,于此着重观察万物的并作,使它复归于其根,而不放任自流,更不流离失所。唯有归根,才能‘不失其所者,久也’,才能复命。”(《老子传真》第115页)在虚极静笃的高度功能态中,你就能见到万物的归根复命。“根”者,道之本体也,说的是天地万物同归性,同归之于道之本体“道根”,“天”与“人”亦同归之于道的根柢。 “一者,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这个一体啊!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它的下面不显得暗昧。泯泯茫茫啊!不可以名状,复归于无物的状态;这是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是叫做惚恍。 “道”在周行不殆中,无中生有,为宇宙万物的母亲,然后又“复归于无物”。陈鼓应说:“‘无物’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这种“无物”的状态,你说它没有形状吗?不对!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你说它没有形象吗?不对!它是没有物体的形象。道化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物。一种是顺向运动,一种是逆向运动。顺向是道化生万物;逆向是万物复归于“无物”。“天”与“人”必将复归于道的“无物”的“惚恍”状态。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这是叫做不争的品德,这是叫做用人的力量,这是叫做配合了天道,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 “我国哲学中最深奥难知最广博精深最内在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理论,其源头处即是老子《道德经》,即是本章(指六十八章)的‘配天’,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人类只能依照自然界(天)自身存在的规律,去适当地选择与‘改变’自然,去适应自然,而绝不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随意改造。”“当今许多有识之士有鉴于此,热切地呼唤:人类复归于自然,复归于大道。实是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趋势。”(《老子传真》第449-450页) 老子“配天”思想的深邃处,在于高度理性自觉地进而自然地以“人之道”配合于“天之道”,即以人合天,这是古代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与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如此,“德交归焉”,“天”与“人”同归于道。就是说“配天”的结果,使人与天从相分、相抗而与天合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同归大道的至高境界。 “学不学,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学习世人所不学习的,用以免除众人的所以过错,用以辅助万物的自然,而不敢妄为呀! “辅万物之自然”,就是顺从于万物的大道自然之势,而“势成之”。“势成之”就是“辅”的结果。万物的生长、发展趋势,我们只可“辅”之而已,不可帮倒忙,“不可盲目从事,不可率意妄为,不可消极放任,不可听天由命。”(《老子传真》第423页)“辅万物之自然”,一切按照“自然”的本性办事,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求得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客体第一,服从客观真理,从而充分地发扬人的自主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辅”而不可妄为,以体现“配天”的作用。“人”与“天”同归于大道自然的目的。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知道它的雄,持守它的雌,成为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永恒的德不会离失,复归于婴儿的状态;知道它的白,持守它的黑,成为天下的模式;成为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不会差忒,复归于无极的状态。知道它的荣,持守它的辱,成为天下的川谷,成为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纯朴的状态。 善为道者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且要善于以雌御雄,以黑御白,以辱御荣,而把握万物的全面(整体),得以大道的全面,从而便宛如天下的溪流,宛如天下之模式,宛如天下之川谷。溪流者,以其柔弱低卑,而百川众流自然归趋,这样永恒之德不会离失,复归到人生之初的赤子、婴儿状态,“精之至”、“和之至”,阴阳高度和谐,从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模式者,以其昏愚顽鄙,而百姓万世自然效法,这样永恒的德不会差爽,复归到大道、万物的本初无极,玄德无极,大顺自然。于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三十五章)川谷者,以其谦虚卑下,而为涓涓细流所汇聚,这样永恒的德才会充足,复归于大道、万物的始初纯朴。善为道者,由于能把握大道的整体,从而能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从而实现自觉的人与天合一的理想效果,实现“人”与“天”的同归之功效。 “同归性”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是论述得很丰富的。“归根”、“复归于无物”、“乃复至于大顺”、“配天”、“辅万物之自然”、“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等,论述的是同一种思想同归性思想。“天”与“人”将同归于道,不论是出之于道,还是入之于道,皆是道体的变化流转,周行不殆。 (四)、天人“同律性”思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宇宙的罗网恢恢然宽广,稀疏而不会失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谁能逃脱宇宙的这一宽广无边的罗网?无一例外。范应无说:“包罗无外,如大网焉,虽稀疏而不失巨细,善恶皆不可逃也。此圣人所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妄为也”。天网者,宇宙客观规律也。犹如网络体系,人们均要按此规律行事,方可生存与发展。余培林说:“天道的作用,好像一个大网似的,笼罩的范围无所不包,真是广大极了。它虽然是稀疏的,却从来没有一点漏失。”“天”与“人”同受约于“天网”宇宙客观规律。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没有亲疏,永恒给予善为道的人。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其一,着眼在‘无亲’两字,亦即‘不仁’之意,是不依人的善恶亲疏而有所影响的,‘天道’自然,其作用是纯任客观天然的;其二,它揭示了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关节点,乃在于此一‘善’字,即要善于以人合天,善于以我合道,遵从自然规律行事;其三,以人合天,天人合一,俱统于道,同溶于道。”(《老子传真》第508页) “天道无亲”,是没有什么后门好走的,有道是:道是无情胜有情。有情、无情俱在“唯道是从”中。但天道并不是绝对的无亲、绝对的无情,她乃“恒与善人。”大道的胸怀乃向一切“善人”敝开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与“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是道的一体两面,均将天下万物视为一体,一视同仁,天下万物只有唯道是从,只能辅其自然而不敢妄为。妄为了,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一切均要受到大道规律的支配。这就是老子的万事万物的同律性思想。 (五)天人“同一性”思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往昔得到了“一”的:天得到了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了一,因而安宁;神得到了一,因而灵妙;谷得到了一,因而盈满;侯王得到了一,因而天下走上正道。 “天”与“人”都要得到这个“一”,才能“以清”、“以宁”、“以灵”、“以盈”、“以为天下正”。“一”者,即朴,即太极,是道从无生有的开端。“道生一,”(四十章)夷、希、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十四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十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抱一无离,就是“得一”,“道的本体虚无,无不可见,一为有之始,序数之端,为朴,为太极,举一以况道,是以得一,就是得道。”(《老子传真》第267页)“一”在道的化生全过程中,居于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具有无穷之妙用。因为“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守朴,即守一;返朴,便是归一。“老子历举自然界天地和人类历史精神和侯王‘得一’的典范,来明证天、地、神、谷、侯王之所以能够清、宁、灵、盈、正,不但得以生存,而且有充沛之生命活力,欣欣向荣,皆由于‘抱一’有成,而为‘得一’的必然结果。此乃古之善为道者、善摄生者唯道是从,知和曰常,从而得道的体现。”(《老子传真》第267页)得一就是得道,然后同体而同质,因而同一。善为道者唯道是从,与天合一,与道合一,视为同一。这就是宇宙的整体性即“一体性”亦即“同一性”思想。“整体性要求是人类哲学思考的萌芽。”(萧昆焘《自然哲学》)哲学思考就是整体思考,并揭示从大宇宙(天)与小宇宙(人)、自然大生命与人体小生命的联系性、同一性。“天”与“人”的同一性,当然不是指具体事物现象的同一性,那是十分荒谬的。这种同一性,是从宇宙的究竟的终极的方面来说的。 老子“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产物,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他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他把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把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黄友敬《老子气功学道德经》) 这是老子“天人合一”观所具有的宇宙视野和胸怀。它既否定了利己主义,否定了自我中心主义,又进而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老子《道德经》中深邃而丰富、有机而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光辉不朽、卓越高超的,将历千古而常青,有待于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的。 三 当前,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的确是汹涌澎湃,大势之所趋,不是出于人力之所为,而是人类历史的命运所内蕴的自身的要求,即从对自然、对自身本性的异化,而复归于自然、复归于道,以期实现万物和谐、“天人合一”的不可抗拒的要求,也即是历史必然性的作用。在时代面临着世纪交替和千年过渡的时刻,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不是危言耸听的!)已经由严峻的生态危机情势刻不容缓地提了出来,在“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面前,人类迫切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这一生存智慧,许多中外有识之士,尤其是董光璧教授所推崇的“当代新道家”:李约瑟、卡普拉和汤川秀树等都于老子之“道”、老子之“天人合一”思想中找到启示与方向。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我们比其它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518页)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在《当代新道家》的序中,进而为这种“复归”从哲学高度指出它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它任何出路,没有达以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1989年9月“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的计划”国际讨论会,发表了《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www.taoismcn.com 它严正指出:“地球的生存已成为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它要求更新思想:“在当代科学中,机械的僵化的旧的宇宙模式已被一些新概念所取代。这些概念展示了一个不受任何机械规律硬性限制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人本身成为这种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以老的机械论模式所无法反映的方式与宇宙整体有着全面的联系。‘自我’不再是听任大机器摆布的机件,而成为创造性动力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宇宙有着直接内在联系。” 它指出:“对一个恢复了生命节奏的大宇宙的认识,将有助于人回归自然界,并理解自己与一切生命及物质世界之间的时空关系;承认人是造就宇宙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方面,会扩展人对自身的看法,并有利于其超越利己主义;克服过分注重其中某个方面而造成的身体精神灵魂这一统一体的分裂,人就会发现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在自己身上的反映。”(黑体字系作者所加) 二十世纪科学家的宣言,其中心思想不正是与老子的天人合一观不谋而合吗?时空虽然相距2500年,但却遥相呼应着啊! 对于人对自然界掠夺性的“拿来”,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极其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老子传真》第450页) 人啊!该打破“机械的僵化的旧的宇宙模式”,而展示一个“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而“自我”应“成为创造性动力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宇宙有着直接内在联系。” 人啊!去探索和谐生存下去的一种未来的模式吧!认识具有生命节奏的大宇宙,超越利己主义,回归自然界。 人啊!应尽力避免身体精神灵魂这一统一体的分裂。 人啊!去“发现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即老子揭示的“天之道”)在自己身上的反映”(即老子要求的以人之道配合天之道)吧! “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肖昆焘《自然哲学》) 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存模式,是老子“道莅天下”、“修之于天下”的大道理想社会,它与马克思的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实乃人类世代相承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啊! 在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这不正是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吗? 恩格斯充满热情深邃地预见:“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反杜林论》)这不正是复归于自然、大顺于自然吗?这不正是“道法自然”、使人成为域中四大之一的理想的自然的结果吗? 这不是历史的偶合!它正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必然性的显现,它正是人类走向和谐与发展时代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它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天人合一”观对人类走向21世纪、走向未来所提供的时代反思啊!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时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历史呼唤高度,人类需要老子! 复归自然吧!实现天人合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