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思孟学派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即指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一系。
    子思与孟子之间的师承关系,首见于《荀子》。荀子在其《非十二
    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按孟子自己的说法,他“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后来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不提“私淑”问题,而明确说孟子是“受业于子思门人”,其根据为何现已难知晓,一般以为就是根据荀子所谓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从中唐韩愈著《原道》开其端,以后大多数宋儒都认为,儒家的“道统”是由孔子传给曾参,曾参传给子思,子思传给孟子的,也就是说思孟学派出于曾参一系。但这一说法,遭到一些学者的怀疑,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过明确的反对意见。现代学者郭沫若则提出一说,认为思孟学派不是出于曾参,而是出于子游,其根据就是荀子所说的“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参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但是,荀子所说的“子游”,清儒郭嵩焘却认为是“子弓”之误(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非十二子》引)。所以,关于思孟学派的来源,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思孟学派的学术倾向,学术界有几种意见:(1)认为此派的核
    心思想是“五行说”,理由是荀子所说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2)一些学者根据史料考辨认为,荀子所说的思孟学派“五行”,难以确指,与一般理解的五行没有关联,在《中庸》和《孟子》并无五行思想。(3)思孟学派的学说中有“五行”思想,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就表现在孟子的“四端说”中,而信就是《中庸》发挥的“诚”,以及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等等。(4)有的学者根据宋儒的说法,认为《中庸》是子思所撰,其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等观点,为孟子所继承和发扬,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以道德修养为中心的儒家心性之学。(5)也有学者认为《中庸》中否子思所撰值得怀疑,宋儒所说疑处多而证据少,孟子之学是否从子思而来也有疑问。少数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先秦时期没有存在过思孟学派,但其立论的证据也不够充分,很难驳倒其他诸说。
    总的说来,学术界同意宋儒说法者居多,即一般认为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学派之一,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并将子思的思想学说加以很好的阐发,遂形成儒家中颇为独特的一派。此派的特征是注重人的内心省察之修养功夫,主张“性善”、“尽心知性知天”、“诚”、“思诚”等观点,《中庸》和《孟子》就是代表此派思想学说的主要著作,此派的思想学说对宋代开始出现的理学具有重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