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钱逊 参加讨论
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或天性都是相近的,是人们后天的行为、环境的影响才使人们之间有了善恶高下的差别。这话有很大的影响。《三字经》一开头几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对于人性究竟是什么?是善还是恶?当时孔子没有说。“人之初,性本善”是后来儒家才明确提出的。
    我们现在先不讨论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只来看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意义。
    孔子虽然没有具体讲到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但他提出了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许可以说是探讨人生问题时的一个基本问题。他指出了人生有性和习两个方面:性是天生的人的本性;习是习染,是后天的行为习惯和环境影响。前者是自然的,后者是人文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问题。孔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就给后来的探讨指出了方向。后来中华文化中关于人性和其他许多问题的讨论,都与解决性与习、自然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有关。《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喜怒哀乐是自然,发而皆中节是人文。宋儒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有关于“理”“欲”关系的讨论,欲是自然,理是人文。都是围绕着性与习、自然与人文的关系问题。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与人文这样两个方面。比如婚外恋、一夜情、第三者插足一类的问题,有人说这是人性的要求,不必苛责,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性欲的要求应该受道德的节制,这就关系到怎样认识自然与认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这在今天也还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性与习二者的关系上,孔子的基本认识是“性相近,习相远”,现实中人的善恶高下,不是决定于先天的本性,而是决定于后天的习染。从这一认识出发,就得出结论,人不能任性而为,一切归之于先天,而是应该,并且可以努力学习修养,提高自己;从社会国家的治理看,则要重视教育和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在人性问题上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而在性与习的关系问题上,则都肯定“性相近,习相远”,都主张加强教育和学习修养,注意环境的影响。《三字经》在“性相近,习相远“之后,也紧接着说“苟不教,性乃迁”。可见正是“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奠定了中华文化重视教育、重视个人学习修养的传统的思想理论基础。
    “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人生的成败取决于后天努力。纵然人们天资有差别,决定的还是后天的努力。所谓天才少年成年后碌碌无为的事例,历史和现实中屡见不鲜。所以不能自恃天资聪明,要重视学习修养,不断通过学习修养提高自己。同时也给我们以信心,让我们相信,没有天生的高与下、优与劣,纵然先天不足,只要自觉努力,就能够提升自己。获得成功。所以“性相近,习相远”也是自强不息的思想基础,它能鞭策、鼓舞我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争取胜利。
    2005年3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