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全球化背景下儒学的发展(提 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钱逊 参加讨论
全球化背景下,儒学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1]保持儒学文化的主体性。经济发的不可抗拒的趋势是全球化,文化发展的规律则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要坚持儒学与传统文化的文化本位,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儒学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发展和改变自己。当前儒学与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革。要认识这种变革,把主要精力放到对现实社会的需求和儒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的研究上来。
    [3]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中国已经成为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儒学和传统文化应该也可以对人类文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要自觉地担当起这个责任。要关注和研究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要研究、了解其它文明,吸取他人之长;要加强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核心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儒学和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趋势。在这个大趋势下,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三各方面的问题。
    [1]保持儒学文化的主体性。
    文化发展中也也存在全球化的趋势。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不同文化在发展中既相互碰撞、相互冲突,也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吸取,向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的历史过程看,后一种趋势是主要的。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和信息交流全球化的发展,这一趋势将会加强。就文化的时代性而言,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其共同的时代性,反映时代要求的文化因素有全球化的趋势。比如,大家都承认,民主与科学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普遍的价值,在世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民主和科学也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科技领域与国际接轨,也要求在文化上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吸取它民族的先进成果,与世界接轨,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的青春。总之,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是存在的,看不到这一趋势,自我封闭,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然而,文化发展还有其另一面。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它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使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没有了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了民族的独立存在。同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化所以如此丰富多彩的源泉和基础。因此,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经济发展中的全球化趋势有很大的不同。它不能通过一种文化取代其它文化的形式来实现,而只能在充分发挥各民族文化的优长的基础上,通过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交流、融合来逐步实现;全球化的共同的、普遍的价值,也要通过不同的民族形式来体现。全球化的文化存在于多元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多样性而表现。民族文化的融合要以承认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前提;而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只有努力吸取各民族先进文化,使自己融入时代潮流中才能实现。为了建立统一的全球文化而要保护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为了全球化而要提倡民族主体性,这就是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尤其在当今,面对跨国公司、发达国家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文化殖民政策的情况,坚持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世界而言,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民族独立地位的重要条件。对国内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而言,这是中国特色之所在。而对祖国的统一来说,这是维系两岸同胞的联系,实现统一大业的思想基础。现在一些主张台独的人,竭力宣扬所谓本土化,就是处心积虑地要挖掉中华文化这一民族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否定了中华文化,也就使中华民族的存在失去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从而也使中国的统一失去了思想基础。
    [2]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
    文化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时期,往往也伴随着文化的变革。当前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其广泛和深刻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宋代理学创始人所面对的,只是不同文化思想的挑战,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都没有大的变革;而且释、道思想与儒学本质上也属于同一个历史时代。近代以来,问题的性质有了不同。一方面,中国社会本身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西方文化思想,不仅从民族性上说是异质文化,而且在时代性上说也是属于不同时代的先进的文化。而当前的问题又大大不同于几十年前。如果说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这几十年间主要的问题是围绕着中西文化冲突和政治制度变革的话,现在的问题则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市场经济与儒学传统的冲突,首先表现于基本价值观念的不同。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是对利益的追求和竞争。面对竞争,人们问:“竞争你死我活,体育竞赛冠军只有一个,如何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职竞争需要的是表现自己,争取别人的了解,推销自己,而不是谦虚;谦虚只能导致竞争的失败。”“竞争激烈,不得不作假,老实就会吃亏”等等,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价值追求,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矛盾、冲突,是儒学适应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作用的关键问题之一。
    事实上,市场竞争原则与推己及人原则并非水火不相容。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不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唯一原则。我们的社会生活有广阔的领域;在经济领域之外,家庭、邻里、社区、以及各种公共生活领域里,人们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不是竞争,而是互敬、互爱、互助,需要的正是推己及人的原则和精神。就是在经济和竞技体育及其它竞争中,也需要有推己及人的精神。竞争要正常进行,它本身也需要道德的制约,不能不择手段,不守规则。经济竞争中造假欺诈,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体育竞赛中吹黑哨、踢假球,故意伤人,甚至雇用打手伤害竞争对手;学术领域剽窃作假,垄断数据,甚至将图书馆的公共数据窃为已有等等,背离公平竞争规则的事层出不穷。如此种种,都破坏了竞争的正常进行。要克服此等现象,保证竞争的公平进行,正是需要提倡推己及人的精神。所以,推己及人不仅可以与竞争并行不悖,而且还是保证竞争公平进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则:竞争不仅没有否定推己及人原则的意义,而且正是因为竞争激烈而更需要推己及人的精神。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人们对竞争原则的认识出现偏差,把竞争看成是绝对的、唯一的。当然,对推己及人的原则也要有正确的理解,要与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具体环境相结合,做出新的具体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理解成因此就不争冠军。
    传统的以义制利的原则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发展。对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应该肯定,以义制利的原则仍然是基本原则:任何一个社会下,对私利的追求都不能不受道德的制约。认为以义制利的原则不适用与市场经济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最近美国大公司接连曝出会计丑闻,根本问题正在于对私利的贪婪追求失去了道德的制约。《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说:“在20世纪90年代,贪婪成为社会特征,没有力量可以克服贪婪,会计公司可以为了咨询费而做假帐,律师可以为了拉到公司业务而搞伪证,董事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股东的死活。……安然公司、全球有线通信公司、安达信公司、蒂科国际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只是一些比较明显的例子,说明公司道德准则已经丧失殆尽。”[1]乔治敦大学商业论理研究所所长乔治·布兰克特说,“大家需要从投资中获利,但必须考虑道德因素和社会责任这个更大的前提。”[2]美国大公司的腐败,正说明中国儒学和传统文化以义制利原则的不可丢。
    [1]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6月28日
    [2]  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7月15日
    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关系远比古代社会为复杂,经济活动中不断提出新的伦理问题、道德要求,义的具体内容,义与不义的界线也与古代有了根本不同。要使传统以义制利原则能在市场经济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需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具体规定市场经济下的义的要求。
    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发展提出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在改变了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此种情况而有所改变和发展。
    诚信,是人类社会生活应该遵循的永恒的普遍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阐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 以诚信为根本的为人之道和儒学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 《大学》把“诚意”作为修养的重要环节,提出“慎独”,要求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做到真实无欺,把诚信落实到人们自觉修养的基础之上。无疑,这些思想在市场经济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不能不看到,诚信在市场经济下的落实,也需要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在古代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活动范围狭小,交往简单,诚信可以主要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就远远不够了。市场经济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契约为基础,也就是都要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而且经济活动、经济联系的范围扩及全国以至全球,这就需要有完备的信用体制来保证。这种体制要求将全社会所有经济主体有关信用的信息记录在案,并且可为所有需要者所了解和利用。有了这样的体制,才可能保证建立社会的诚信。一些发达国家无不建立了这样的体制。
    当然,体制并非万能。美国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一些大企业接连曝出丑闻,暴露出美国存在的严重问题,引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的震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提出要改革会计制度、加强法制来消除类似现象,恢复对大企业的信心。但问题不仅在于制度。《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垮台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而这个制度的失败不是因为疏忽大意或机能不健全,而是因为腐朽。”[3] 所以,市场经济下的诚信需要严格的信用制度与高度的道德自觉相结合。优秀传统道德与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体制相结合,也是中西文化综合创新的一个具体表现。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我们社会的诚信,同时也才能使儒学传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传统儒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是以家族关系为中心和基础的,而且都不涉及经济关系。现代市场经济下,家庭仍是社会的细胞,“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信。” [4]仍然是基本的伦理要求,有其重要意义,但人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五伦的范围。经济活动中交换双方的关系、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商家与顾客的关系、各经济主体之间竞争的关系等等,经济关系取代家族关系成为人际关系的中心和基础。只有五伦已不足以规范当前社会复杂的人伦关系。传统伦理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条件而发展,特别要建立和发展经济伦理的思想学说。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愈来愈重要的活动领域。科技活动不仅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发展在广泛的方面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关注这些问题。
    [1] 《论语·为政》
    [2] 《孟子·离娄上》
    [3]  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1月21日
    [4] 《孟子·滕文公上》
    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要求法治,这与儒学的礼治传统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制应该是社会规范体系的核心和主干。在此情况下如何认识礼的功能、作用?如何认识和处理法、礼、德三者的关系,使它们相成相济,以维护社会和谐?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礼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近代以来,我们社会礼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来进行礼的建设,如何适应新的需要建立新的礼的规范?如何在新的礼的规范中体现传统精神?都需要研究、创造。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
    任何一个社会在其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原则和规范,有反映着此时此地此一社会任何一个社会在其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原则和规范,有反映着此时此地此—社会的要求,为此时此地此—社会所特有的原则和规范,也有反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要求,为一切社会所需要的普遍、恒常的原则和规范。这两类原则和规范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相互连结,密不可分;普遍性的原则和规范在不同社会里总是带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特色,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时代性的民族性的特殊的原则和规范又总是与普遍性的原则和规范共存,受到普遍性的原则和规范的制约。这两种规范和原则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原则和规范的体系,共同维护着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
    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原则和个人物质利益原则,都是属于前一类,是市场经济所需要和特有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是必须遵行的,但不是唯一的和绝对的;竞争和利益的原则本身也要受社会生活普遍原则的制约。儒学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则在于它包含着丰富的普遍性的道理和智慧;因其具普遍性而历久常新,为现代社会以至未来世界所需要且不可或缺。但儒学和传统文化又须与时俱进,与不同时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相结合,不断发展。宋儒的一个重要命题:理一分殊。普遍的同一的理,表现在实际生活中万事万物的不同上,表现为万殊。对于实际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重点是在殊上。只有认识事物的殊,才能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也才能真正把握那普遍的理,丰富和加深对普遍的理的认识;停留在对“理一”的阐述,不对“万殊”下工夫研究,认识就不能前进。当前儒学和传统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适应这已经根本变化了的社会状况,来改变和发展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只是从儒学传统思想精神出发,列举儒学哪些思想可以有什么样的意义,而是要从现实社会的状况出发,研究现实社会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研究中看儒学应如何发展。我们不能停留在对儒学普遍意义的宣扬上,而要把主要的精力用于研究市场经济对儒学提出的特殊要求和新时代儒学的特殊性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研究市场经济。格物致知,通过格市场经济这个物,了解市场经济,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下应有的殊。这样才能使儒学得到发展,真正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走向世界,走向全球化。
    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作为一股上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中国是重建世界新秩序的最重要的参与者。……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已经是一各更广大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区域的和国家的问题就具有了地区和全球的深切意味。”[1] 儒学和传统文化应该也可以对人类文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要自觉地担当起这个责任。要努力把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使儒学超越国家和地区的局限,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人类文化多元发展中的重要的一元,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要关注和研究全球性的共同问题;要研究、了解其它文明,吸取他人之长;要加强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交流。
    2002年7月21日初稿
    [1] 杜维明:《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第1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