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述往事 思来者:学历史有什么用?(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腾讯儒学 曹雅欣 参加讨论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常常像是初次走进一座大厦的人,最先喜欢的,可能都是建筑里多姿多彩的内饰,是爱上了这儿的一张画、那儿的一幅字,是迷上了这一只青花瓷瓶、那一个红木圈椅……就如同我们对国学感兴趣,往往是从喜爱集部里的内容开始的,是最先着迷了唐诗宋词、是最初邂逅了京剧昆曲……但是,要想全面地了解国学、要想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去解读这座文化大厦的整体解构、内里层次,必须从对集部的热爱,发展为对经、史、子各部分的研读。
    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恢弘的殿堂。
    因此,历史,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结构,是继承中国智慧的重要内容。
    (二)经验借鉴的意义
    第二,历史,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借鉴的意义。
    中国人历来重史,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对未来缺乏想象、所以总是咀嚼过去;也并非是因为中国人对老的东西就情有独钟、所以爱听老故事爱收藏老物件。并非是这么简单的心理。
    中国人重史,是因为通过写史、论史、读史,通过总结了大量兴亡规律和众多得失经验之后,中国人发现,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道理,常变的历史天空、上演着不变的人情故事。正如同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所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代代人不同,事事总相似。
    
    历史的警醒(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样一来,历史的警醒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唐太宗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前车之鉴”是为了走“明日之路”:
    看史,不是在看别人的旧时旧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
    学史,不是在学“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学“后事之师”的规律性智慧。
    历史,不是陈腐的昨日之舟,而是当明日浪头来袭时,我们能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驾驭好自己那一艘驶向未来的命运之船。
    这就是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提及“不知来,视诸往”的道理:
    我们不知道未来该怎样前进,那就看过去是怎样走来;一路走来的历史经验,可以指导将来的未知征程。
    (三)民族传承的意义
    第三,历史,在中华民族里具有传承的意义。
    是历史,蕴育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精魂所在;
    是历史,谱写出了一个社会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
    
    民族传承的意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是家国历史,息息相关着属于一个大家庭全体背负的骄傲与沉重;
    是民族历史,滚滚奔腾着属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的血脉传承与文化基因。
    不念过去,必然会茫然于现在,迷失于未来;
    背叛昨天,必然会失守了今天,丢弃了明天。
    忘记了历史中的血泪荣耀,就会背叛肩上的责任使命;
    忘记了历史中的经验智慧,就会背叛自有的文明意识;
    忘记了历史中的传统价值,就会背叛民族的精神家园。
    而这,才是最为可怕的流离失所,才是真正沦为了亡国之徒。抛弃赖以生存的历史土壤,民族的文化大厦轰然倒塌,一国精神于世界潮流中再无立足之地。
    守护好历史的沃土,才是种植今日之粮的基础,更是生发明日之花的根基。
    
    守护好历史的沃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历史当然不会全然重复旧路,但是未来必然承接历史的轨道而继续出发。我们可以继续建更好的新轨、开更快的新车,但我们不能脱轨而踉跄在危险的荒原。
    承接过去,面向未来;立足当代,纵览古今。中华民族是乘坐在一辆史车上同来,还将驰骋于车同轨、心同德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