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红雷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需要教育的。传统的西方企业组织并不重视员工的教育特别是人文道德方面的教育,在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中,对于企业员工的“教育”,仅限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种情况直到彼得·圣吉(PeterM。Senge)提出“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以后,才得以改变。 在儒家看来,对于人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伦理道德的教化。据《孟子·滕文公上》描述,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尧便提拔舜来全面治理;大禹疏通河道,百姓才能耕种收获;后稷教人民种植五谷,人民才能养育。但人们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教育,便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忧虑这件事,便任命契担任司徒,把伦理道德教给人民——父子讲亲爱,君臣讲礼义,夫妇讲内外之别,长幼讲尊卑次序,朋友讲真诚守信。这就是所谓“教以人伦”。 黎红雷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此,儒家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答:“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再问:“富了以后,又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再答:“对他们进行教化。”孟子进一步把孔子的“庶-富-教”思想具体化,指出,首先要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然后再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这样年轻人都知道敬老而不会让老人背负重物走在道路上了。荀子则把富民和教民看作是王道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不富裕无法满足民众的物质需要,不教化则无法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换句话说:不富而教,无效;富而不教,无魂;富而后教,无忧。据《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的学生子游到武城这个地方当行政长官,积极以礼乐为手段推行道德教化。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来观光,一进入武城就听到老百姓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笑着说:“割鸡焉用牛刀,这样的小地方,哪里需要用这么雅正的礼乐来教化呢?”子游回答道:“老师,我记得以前听您老人家说过:管理者接受了道德的教化,懂得宽容和仁慈,更能够爱护老百姓;而老百姓接受了道德的教化,懂得规矩和道理,更能够用他们做事。”孔子说:“弟子们,子游说的对!我刚才只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个故事表明,儒家对于人的道德教化是十分重视的。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君子”,还是作为被管理者的“小人”,都必须接受道德教化,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再学习如何做事。《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就是教化,管理者就是教化者,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 管理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资料图 图源网络) 践行儒学的当代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立志以儒家思想构建学习型企业,积极推行人伦教化,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人才。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以“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作为人生圆满的最高追求。而“五福”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德”,德行是因,长寿、富贵、康宁、善终都是果,有因才有果。我们只要把好德的因种好了,长寿、富贵、康宁、善终就自然会有结果,才有真正的“五福临门”。现在的人把其它四福丢了,只剩下追求财富,当一味追求财富时,就偏离了富贵、康宁、长寿,丢掉了好德,最后也没有善终。所以,人生的这些福报一定要把它平衡了,不能光追求财富。如果我们没有了健康、没有了长寿、没有了善终,那再多的财富也是没有意义的。企业不仅仅只是提供员工一个工作岗位和工资,最重要的是要给员工营造一个学习成长的环境。员工不能一味沉浸于追求利益,停留在每天获得一点工资上,最重要的是要成长,成长才是大利。而从企业来说,能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承担中华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则是光荣的使命和最高的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